贵州大方地区构造样式及其成因分析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zylala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方地区处于黔北台隆西部,区内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构造变形较为复杂,构造样式十分丰富,是川黔地区构造地质研究的重点区域。前辈地质学家对川黔地区地质构造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及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但是区域地质调查结果发现,针对大方地区的构造样式尚需进一步展开详实地研究。本文在现代构造地质学理论基础上,充分结合构造联合-复合理论,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室内资料整理分析,从构造几何形态、构造组合特征、构造联合-复合特征、区域构造应力等方面分析研究该地区地质构造变形特征,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研究该地区构造样式及其形成机制。通过研究该地区构造特征,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与邻区相比较,大方地区构造变形相对较弱,区域上属大方-黔西弱变形地块。区内主要有两种构造成分—北北东向构造和北东东向构造,并发育规模大小不等的穹窿背斜和构造盆地。(2)研究区可分为北部北北东向构造区(Ⅰ)和南部北东东向构造区(Ⅱ),区域上属于川黔北北东或北东东向构造带的一部分。褶皱大多舒缓开阔、走向逆断层发育,由北往南总体呈纵排左行雁列状。同时,北东东向构造区(Ⅱ)构造变形相比北北东向构造区(Ⅰ)强,区内以构造线斜交的北东东向正断层和左行平移断层以及间夹不同方向的褶皱构造为主要特征。(3)该区褶皱组合以雁行式褶皱、平行褶皱为主,断层组合具叠瓦状逆冲断层、对冲式逆冲断层、楔冲式断层等,反映了该区构造变形以侏罗山式构造变形为主,属薄皮构造范畴。(4)该地区构造变动以构造复合作用为主,现今的北北东-北东东构造格局是在燕山中期南北向构造挤压形成的近东西向构造带基础上,经历燕山末期及喜马拉雅期水平挤压兼左行直扭作用构造复合叠加的结果。同时,邻区见有燕山末期东西向水平挤压与黔中隆起地块间局部南北向挤压联合作用形成的联合构造。(5)该地区构造样式的形成与四方面作用机制有关。一是该地区构造变形等受到区域构造背景的影响;二是该地区受到燕山期与喜山期不同方向的水平挤压应力作用;三是后期对前期构造复合叠加改造作用,形成跨褶型、限褶型、弯褶型等叠加褶皱;四是该区广泛发育能干性差异较大的强弱相间的岩层,褶皱形成机制以弯滑褶皱作用为主。(6)该地区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南华纪至侏罗纪时期,以升降运动为主;燕山晚期至喜山期,以水平挤压运动为主。其中,燕山中期,即晚侏罗世之后,以南-北向水平挤压为主;燕山末期及喜马拉雅期,以近东西向水平挤压兼左行扭动应力特征。经此次构造运动后,现今的构造格局基本定型。本次研究基本划分了该区构造特征类别,厘清了地质构造空间展布特征、分析了构造样式形成成因及区域构造应力特征。研究成果查明了研究区的基本构造格局,总结了该区构造联合复合构造特征及形成成因,分析了其构造变形时期,取得了对大方地区构造样式及形成机制的新认识。该成果填补大方地区地质构造联合-复合特征的研究空白,对该地区基础地质研究提供了新的认识。
其他文献
中南祁连弧盆系是秦-祁-昆造山系的重要构造单元。疏勒河地区三叠系地层沿北西西方向呈条带状发育于疏勒盆地西南部和疏勒南山东南部。本文研究区位于南祁连地块北缘,南部分
白金汉宫是一座英国的皇宫,一共有四层。在白金汉宫里除了有会客厅、典礼厅、音乐厅、宴会厅、画廊等,共775间厅室外,还有一个面积很大的花园。因为它最初是为白金汉公爵而建
摘 要:本文针对日常测验考试的评价功能,分析试卷讲评课在教学和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引导教师树立“为了学习的评价”的理念,并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试卷讲评课进行学习活动设计,拓宽评价的诊断功能,优化评价的反拨作用,挖掘试卷的教学价值,为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可操作的案例。  关键词:核心素养;英语学习活动;试卷讲评背景分析  日常测验和考试是课程实施评价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不仅考查学生已有的知识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