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城市开发与水资源生态保护矛盾显著,居住区建设大量吞噬区域湿地资源,造成城市严重内涝和水资源短缺,使水资源生态失衡日益严重。这种现象在海湾区域尤为明显。由于湾区所带来的强劲的经济发展、优美宜人的生活环境、便捷高效的交通系统使得人口大量聚集,开发强度巨大。同时,湾区形成的河口湿地往往是区域生态系统的关键,生境类型丰富,生态敏感脆弱,土地开发与生态保护矛盾异常尖锐。为此,我们提出了“功能湿地”理论,将人工湿地建构技术与市政功能结合起来,使人居环境建设与湿地保护并行不悖,使水资源回归生态。本文基于该理论,利用景观生态学等级理论,探索厦门环杏林湾地区居住区功能湿地梯级建构方式,在现状的基础上对区域湿地生态结构进行修复。最终解决该区域水资源失衡问题。本文研究的过程如下:(1)总结相关理论和实践,提取环杏林湾区域现状湿地结构,调研该区域居住区相关案例,从而为研究奠定基础。(2)利用Arc GIS软件对厦门环杏林湾区域做径流分析和土地适宜性评价,将生成的河网和评价图与现状湿地基因进行整合,以杏林湾为一个流域进行一级湿地网络的建构,即居住区湿地与宏观区域湿地结构的连接。(3)根据功能湿地的建构要求,结合上位规划与居住区设计规范,依托流域划分居住地块,提出居住区二级湿地网络建构的原则与策略,进行居住区内部湿地网络建构。(4)以建构完善的湿地结构为规划结构,进行对环杏林湾区域的居住区与湿地网络的一体化设计。(5)总结和展望本文对功能湿地理论已有成果进行拓展,通过对环杏林湾居住区的功能湿地的梯级建构,在现状的基础上完善了区域湿地结构,对其他湾区居住区规划有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