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旅游文学研究——基于旅游景观的视角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hw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旅游学科理论研究的深入,旅游文化的理论与实践也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旅游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已成为国内学者所关注的重点。我国古代旅游文学源远流长,旅游文学文献资料十分丰富,是古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明代旅游文学是我国古代旅游文学发展的高峰,在研究古代旅游文学方面极具代表性。明朝时期拥有众多优秀的旅游文学作品,它包含着丰富的旅游景观思想,从旅游景观的角度研究明代的旅游文学,对当代旅游开发有诸多借鉴意义。   本文着重从明代旅游文学作家作品出发,收集整理明代旅游文学中旅游景观的基础数据,从景观类型和景观分布的角度,分析明代旅游文学中旅游景观的基本类型和旅游景观的地理分布特点,以期了解明代旅游文学中旅游景观的基本特征,并探索对当代旅游开发的启示。   文章首先梳理了明代旅游文学的发展概况和明代旅游文学的主要类型。然后以《四库全书》和《明史》为资料来源,统计明代旅游文学所涉及的旅游景观,建立明代旅游景观基础数据库,探讨明代旅游景观的主要类型特点以及明代旅游文学中旅游景观的地理分布特征。在类型特征上,明代旅游文学中旅游景观类型以自然景观为主,类型多样;人文景观类型与明代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分布特征上,旅游景观多集中在区域中心地;多位于明代水陆交通干线周围;且诗词描写的旅游景观多于游记散文的描写。在这些基础上,探索了明代旅游文学中旅游景观的研究对当代旅游发展的启示。主要包括:明代景观类型对文化旅游和城市旅游的影响;明代旅游景观的旅游线路组织问题;旅游景观的记载对当代旅游景观的传播作用;文学描述对当代景观设计的启发;古代人文关怀对当代景观保护的影响。   文章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明代旅游景观类型丰富,自然山水景观多于人文景观。明代旅游文学中旅游景观以自然景观为主,占景观总数的65.8%,人文景观占景观总数的34.2%。(2)明代旅游景观主要分布在区域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城市及明代主要水陆交通干线上;两京十三省的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流域;不同类型的景观分布具有与地理环境、经济状况相符合的特征;并形成了五个明代旅游景观集中区。(3)明代文人“自然与人文并重”的旅游思想。明代文人“喜山水并重人文”。同时体现了明人“天人合一”的山水情怀、出入世俗的人性追求、勇于探奇的科学精神等。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口向城市聚集,促使城市不断向外扩张。城市空间扩张可以促进GDP的经济增长的繁荣并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及城市居民生活空间,同时也带
近年来,我国的展览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展览的数量和收入都大幅增长。而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文化、科技最发达的地区,有其独特的产业发展特点,具有一定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其
淘宝村、淘宝镇、淘宝村集群的形成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电子商务空间扩散的结果。淘宝村的形成与发展,为农村地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已成为农村变革及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淘宝村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一经出现就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展开系列研究。地理学研究者主要关注新经济形态时空规律、形成机理及空间效应。已有研究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路径进行了诸多探讨,并总结
学位
随着国内外区域旅游的蓬勃发展,有关区域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演进及优化研究正在引起旅游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对于对旅游业发展起到支撑和辅助作用旅游公共服务的研究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我国的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我国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换已成为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的主要瓶颈。一
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利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步伐正在逐步加快,不合理的自然资源开发不仅浪费现象严重,而且,更是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性
开发区是二战以后国际劳动分工格局改变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经济体,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为吸引国外资本、拉动国内工业经济的发展,开始在沿海地区设立开发区。30年来,我国开发区经历了
生态位是评价种内、种间关系和种群在群落中地位的一种手段。植物株高和分蘖(枝)数表现光合作用的强弱,根系形态反映植物采取的生态策略。取代系列试验中混生种相对密度的改变制约植物的资源利用效率,使植物根系长度、高度的增加值和生物量的贡献值发生变化,物种种内、种间竞争的转化和强度存在差异,形成不同的空间生态位。较多学者研究了石羊河上游放牧和土壤盐分对牧草生长特征和种间竞争的影响,但是密度变化对牧草生态位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