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野外露头观察和室内镜下分析相结合,运用显微构造分析、岩石有限应变测量和运动学涡度等研究方法,在厘定资(源)—新(宁)韧性剪切带的空间展布、运动学、动力学特征的基础上,揭示了韧性剪切带的变形机制和变形环境,建立了多期构造变形的演化过程,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 资(源)—新(宁)韧性剪切带为一由多条小型韧性剪切带组成的大型韧性剪切带,剪切带总体走向为NNE,南北全长约100km、东西宽约10km,糜棱面理总体倾向NWW,糜棱面理上的拉伸线理多数向SWW~SW倾伏。韧性剪切带的北段和中段变形强烈,构造分带现象明显,强剪切变形带以糜棱岩、构造片岩为主,弱剪切变形带内主要为片麻状花岗岩。宏、微观尺度的不对称眼球、书斜构造和S-C面理构造等剪切指向一致,判断韧性剪切带为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 结合有限应变、运动学涡度分析和显微构造特征,认为资(源)-新(宁)韧性剪切带至少经历了三期演化:第一期以糜棱面理和拉伸线理出现为代表的简单剪切为主的一般剪切作用;第二期以伸展褶劈理或C′面理出现为代表的纯剪切为主的一般剪切作用;第三期伸展褶劈理(C′)扩展形成的低角度脆性拆离断层。其中糜棱岩的应变型式以K﹥1的拉伸型应变为主,反映韧性剪切带形成于伸展环境,经历了420~500℃的低温变形过程,应变速率为1.2~62.7×10-12s-1。资(源)-新(宁)韧性剪切带与西侧的摩天岭、元宝山岩体中伸展型韧性剪切带同属于扬子板块,形成于加里东晚期后造山阶段的伸展环境,形成时间至少晚于429Ma,伸展拆离构造的形成反映了桂东北区域早古生代存在早期地壳增厚、晚期伸展减薄的构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