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西北黄土高填方路基沉降变形规律及预测研究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dy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冀西北地区群山环绕、沟壑纵横,分布有广泛的湿陷性黄土,该地区的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中存在许多黄土高填方路基的工程问题。黄土高填方路基的沉降变形是路基工程中比较棘手的问题,其不均匀沉降和沉降过大会导致路面产生沉陷、开裂,从而影响道路的正常运营。对黄土高填方路基进行沉降变形规律和预测研究有利于保障黄土高填方路基的安全使用,减少后期公路养护的费用与难度。结合“冀西北地区湿陷性黄土高填方路基稳定性关键技术研究”课题,以延崇高速公路河北段黄土高填方路基为依托工程。通过冀西北地区黄土的室内物理力学试验、现场黄土高填方路基沉降监测、沉降监测数据处理分析以及数值模拟方法,对黄土高填方路基的沉降变形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通过室内物理力学试验,得到了冀西北地区黄土的颗粒级配、液塑限、最佳含水率、最大干密度以及承载比等基本参数,对其作为路基填料土指标进行评价。并采用固结试验和三轴试验分析其压缩特性和抗剪强度特性,得到在不同压实度、含水率下的压缩模量和抗剪参数,为后期数值模拟提供参考。2.通过路面沉降和填筑体分层沉降的监测数据分析可得,路肩位置沉降大于路基中心沉降,黄土高填方路基易受到冬春季节更替引起的填土冻融而产生沉降速率短时增大。受到填筑时间和土体荷载对不同土层沉降固结的影响,填筑体的中间第二三层沉降量大于第一四层填土,其中第三层填土的沉降量最大。原地基沉降在黄土高填方路基总体的工后沉降中占比达23%左右。3.根据实测数据建立四种沉降预测模型,分析各沉降预测模型的特性和预测精度。得到四种预测模型对于短期沉降预测效果良好,但无法对路基最终沉降进行预测。通过变权重组合法建立了一种双曲线—Gompertz组合预测模型,能够将单一预测模型的优势进行互补,预测精度最小提高了27%,可较准确预测黄土高填方路基的最终沉降量。4.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黄土高填方路基在分层填筑过程中沉降变形,得到填筑过程中最大沉降量发生位置在距原地基1/6~1/2处,填筑体内部同一高度上,路基中心位置的沉降大于路基边缘处沉降,呈“U”型分布。水平位移随着填筑高度的增大,位移和变形区域在逐渐增大,且向路基填筑体扩张。5.借助数值建模分析填料压实度、填料含水率与填筑高度对黄土高填方路基沉降变形的影响,得到路基沉降与填料压实度呈二次函数关系,路基沉降与填料含水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路基沉降与填方高度呈正相关关系。含水率每增大一个百分比,沉降量增加约4%~8%;当压实度达到96%后继续增大填料压实度对沉降的处理效果并不明显。
其他文献
根据风机叶片复杂曲面的检测任务需求,本文在传统纯刚性并联机构的基础上,引入柔索结构设计了一种索杆混联式风机叶片检测装置,使末端检测平台运动更加灵活,工作空间更大,提高了风机叶片的检测效率。本文主要对索杆混联式风机叶片检测装置进行了运动学分析、误差分析以及精度综合等理论研究并设计运动控制系统搭建风机叶片检测装置的物理样机。首先,根据风机叶片表面检测任务需求,使用Solidworks软件设计了索杆混联
正极薄膜材料是全固态薄膜锂离子电池中的锂离子供体,是影响电池容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聚阴离子型Li MSi O_4(M=Fe、Mn)正极材料具有资源储量丰富、环境友好等优异特性,且理论容量可达333 m Ah·g-1,是高容量、长寿命全固态薄膜锂电池理想的备选正极薄膜材料。本文采用RF磁控溅射法成功制备了Li_2Fe_xSi O_4(x=1.02,1,0.98,0.94)正极薄膜,深入研究了Li_2F
近年来全球地震发生频繁,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世界各国都深受地震灾害的影响。所以预防地震灾害,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与结构优化一直是各国学者所关注的焦点。结构地震失效模式的搜索和改善、优化与控制、结构整体抗震能力的提升也是探究抗震工作领域的热点问题。在地震作用下,地震动可以通过土体传递到结构,引起结构振动,而且结构产生的惯性力反作用于地基土,即土-结相互作用(Soil-St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工业负荷和居民生活负荷占比逐渐增大,人们对电力需求不断增长,对电能质量要求更加严格,因此只有进行合理地电网规划,才能保证电力系统稳定运行。配电网是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力系统飞速发展的同时如何保障供电可靠,是配电网规划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对望都县电网供用电现状进行评估和分析,发现了供电能力不足、网架结构不合理,线路供电半径长,部分排灌线路老化严重,安全隐患较多等问
排桩支护是基坑工程中应用广泛的一种支护结构。由于目前对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规模逐渐加大,可能会使得传统竖直支护桩的桩身变形过大、承载力不足。相比于传统竖直支护桩,单排倾斜支护桩能够很好的控制桩顶水平位移和桩身弯矩,有效改善桩身变形及受力特性,减少事故的发生。采用单排倾斜支护桩可以减少水平支撑,降低支护结构对空间的利用。倾斜支护桩设计计算相对简便,支护能力较强,可减小工程成本。倾斜支护桩作为一种新兴
多年来,国内外诸多学者对黏土岩的宏观弹塑性力学性能进行研究。在细观尺度上,黏土岩可以看作是由刚性夹杂物(方解石和石英)、孔洞和黏土固体组成的多相材料。黏土岩内部的细观结构对材料的宏观弹塑性力学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针对黏土岩的宏观弹塑性力学性能建立了细观力学解析模型,并与有限元数值模拟相结合,重点研究了含多孔和刚性球形夹杂的黏土岩宏观弹塑性力学性能,分析单轴压缩、三轴压缩(围压5MPa、10MP
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传统不可回收的基坑工程锚固技术受到可回收、可重复使用的锚固技术的挑战。目前可回收锚固技术应用时间较短,研究的较少,应用范围也较小。为了推广该项技术,本文以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可回收装配式基坑支护工程为依托,开挖长30m,宽6m,深8m的深基坑,设计四种支护体系,分别为模块化、桩锚、土钉和纵横可回收支护体系。在用于支护体系的72组压力型
降雨是导致滑坡发生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为了减少损失需要对降雨型滑坡进行预防和治理,基于弹性波的滑坡监测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滑坡监测的可靠性,为滑坡防灾减灾和预测预报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尽管国内外学者已经对弹性波与土体含水量、变形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诸多研究,但在传感器布置方式、降雨强度和土体层理结构对弹性波速度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仍然较为缺乏,相应条件下的弹性波响应规律仍需进一步明确。鉴于上述问题,本文首先
本文以干热岩地热开发中岩石循环高温,遇水冷却问题为研究背景,选取干热岩中具有代表性的花岗岩在室内进行了不同温度下的高温-水冷循环处理,并采用万能试验机对循环后的花岗岩进行了静态单轴压缩试验和静态巴西劈裂试验,分析了不同温度与不同次数高温-水冷循环对花岗岩的密度、饱和吸水率、纵波波速、抗压强度、抗拉强度等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分析花岗岩的宏观破碎方式和细观损伤探究了花岗岩在高温-水冷循环作用后的
近年来,装配式结构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整体性能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结构构件之间的连接至关重要,灌浆套筒的灌浆密实性直接影响装配式结构的整体质量。若套筒内部灌浆有缺陷,受力钢筋的连接将有可能达不到预期性能,从而给结构带来安全隐患。钢筋有效锚固和应力有效传递的基础是灌浆料的密实程度,但套筒注浆是一项隐蔽施工技术,很难判断灌浆后是否饱满。因此,本文应用压电材料的正、逆压电效应对灌浆套筒内部缺陷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