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在解决环境污染与能源短缺等全球性问题方面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是近年来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卤氧化铋系列材料由于特殊的层状晶体结构和合适的能带结构而成为光催化研究领域的明星材料。在卤氧化铋材料体系中,碘氧化铋(BiOI)由于具有优异的可见光催化特性,能够更好的利用太阳光而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具有较高比表面积和光催化活性的BiOI纳米结构在液体中是悬浮状态,一方面在催化反应中容易团聚降低催化活性,另一方面在液相光催化反应后不易从液体中分离回收利用,降低了其实际使用性。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设计将具有Bi OI纳米结构负载到兼具高比表面积和宏观结构的载体表面,提高其分散性和回收使用性能。电纺聚丙烯腈(PAN)纳米纤维不仅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三维宏观多孔结构特性,同时具有很好的柔性和化学稳定性,有可能是BiOI纳米结构的优良载体。本论文通过将静电纺丝技术和溶剂热合成方法相结合,设计制备了PAN/Bi OI复合纳米纤维材料,获得了兼具高比表面积和宏观多孔结构特征的柔性复合可见光催化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等测试手段对PAN/BiOI复合纳米纤维材料进行了表征,系统研究了反应时间、反应物浓度、载体的组成、不同反应溶剂、载体的制备途径对纤维形貌和结构的影响,探讨了PAN/Bi(NO3)3复合纳米纤维材料为载体的生长过程,并对材料的光催化性质进行了初步探究。研究结果表明:(1)PAN纳米纤维模板的引入能够显著提高Bi OI纳米结构的分散性,较短的反应时间、较低的反应浓度均造成的BiOI纳米结构表面负载量低,负载不均匀,较长的反应时间和较高的浓度则容易导致纤维表面形成较多BiOI自成核形成的团聚物;(2)相比于纯PAN和PAN/KI纳米纤维载体,以PAN/Bi(NO3)3纳米纤维为载体所制备的复合结构表面的BiOI纳米片分布更均匀,乙二醇和水的混合溶剂对复合纤维的组成没有影响,但会影响复合纤维的柔韧性;(3)改变载体PAN/Bi(NO3)3的加料方式对铋离子与PAN之间的相互作用有较大影响,进而影响了Bi OI的生长位置和生长过程,相互作用较弱时BiOI在PAN表面生成,相互作用较强时,BiOI更倾向于在PAN纤维内部生长;(4)获得的PAN/Bi OI复合纳米纤维具有良好的光催化性质,能够在光照下有效降解甲基橙染料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