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辽宁省是我国北方地区严重缺水的省份之一,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相应的水资源的需求量也在同步快速增长。再加上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中心,对水资源需求量大的同时再生产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水污染,从而加剧了辽宁省水资源短缺的严重程度,成为制约辽宁省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解决辽宁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是实现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论文以格兰杰因果关系理论为指导,具体分析了辽宁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现状,同时以水资源利用为视角,运用协整理论分析了2000-2015年间辽宁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合ECM误差修正模型对辽宁省未来5年的用水总量与GDP进行分析预测,在此基础上建立辽宁省水资源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将评价结果与ArcGIS空间分析相结合,仿真模拟两系统之间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过程,获得以下结论:(1)辽宁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现状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用水总量呈现出波动下降趋势,用水效率不断提高,这主要归因于辽宁省经济实力的增强、生产技术的进步以及设备的更新。但是从总体来看辽宁省水资源利用效率仍然普遍偏低,尤其是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0%左右,落后的灌溉方式导致辽宁省农业用水效率偏低且在过去10年并未得到明显改善,这也从侧面表明辽宁省未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关键在于农业。(2)格兰杰因果关系模型与广义差分回归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误差修正,模型计算结果显示:辽宁省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用水总量的增加以及用水效率的提高必然引起GDP的增长;而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为显著,同时GDP的增长也必然引起用水效率的提高。(3)水资源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模型计算的结果显示:当前辽宁省东部地区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保持着协调关系;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本区域水资源对经济的支持力,尤其是辽西地区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长效发展处于明显失调阶段。鉴于此,为了保证辽宁省水资源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长期稳定协调发展,一定要在基于水资源实际状况的前提下合理控制经济增长的速度。这样对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供水方案和产业布局以及对辽宁省各地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正>近年来虽然越来越多的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aneurysm,AAA)采用了腔内微创治疗,但对于一些瘤颈解剖条件不良的复杂AAA,传统的开腹修复术(open repair,OR)仍然是基
在石化行业企业上市运行的全新工作形势下,要求行政事务管理职能部门要全面履行好管理、服务、保障职能,既要体现出规范有序、高效运行的保障力,又要体现出制度化、规范化、
目的: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在不断上升。左心房容积已被公认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预测因子。磁共振检查(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被认定是评估左心房容积的金标准,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测量的左
近年来,大蒜价格剧烈波动使大蒜产业链上各个经营主体深受影响,为了揭示大蒜价格本身深层次的波动原因,以2004—2017年全国蒜头月度批发价格为研究对象,采用X-12季节调整模型
将"互联网+"的思想融入到中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当中,就是要从引导中职院校师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知识创新成果的创造性应用出发,为学生构建一个与社会文化衔接更加紧
在全球面临气候和能源危机大环境下,我国作为一个农村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在全球低碳环保中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我国推进新农村建设应以低碳理念视角,从政府引领低碳入
生态文明的内涵符合当前我国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理念,也是乡村生态旅游的重要指导理念。乡村生态旅游是结合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特点的新型旅游产业,它的出现有利于农村经济结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市畜牧养殖产业逐渐向着现代化和规模化方向转变,这一切都依赖于现代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现代畜牧养殖技术在农村地区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改变了过去
铜鼓是布依族的神器礼器。布依族送、迎铜鼓的"送宁"仪式,在具体实践展演过程中,产生重大的社会—文化作用:一方面使民族文化在实践记忆中得以唤醒重现和传播继承,另一方面增
作为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经济法的立法与实施工作要认真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经济法规的制定与实施要时刻与时俱进,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导经济立法,使经济法成为贯彻可持续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