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J29是一种膨胀系数与玻璃相近的精密合金,在电子、通讯行业中常被用来做电子封装材料,在晶体管和集成电路中用作引出线和引线框架等,在封装过程中要求其力学性能各向异性要小。作为面心立方合金中的一种用量较少的合金,其生产工艺和产品性能的系统研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我国生产的4J29合金与发达国家相比,性能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针对国内生产的AgCu15/4J29复合带材,对其生产工艺进行追踪,并研究退火工艺对其平面力学性能各向异性的影响。复合带材的主要工艺流程为:热轧复合、退火、多道次冷轧,最终得到0.19mm的成品。本文首先跟踪分析测试了复合带中4J29层的显微组织、织构、硬度等在工艺过程中的演变规律,并选取其中部分典型状态样品进行了拉伸力学性能测试。通过工艺实验探究了退火温度和时间对于其力学各向异性的影响。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对合金的微观结构、断口形貌进行观察,利用XRD统计织构种类、织构体积分数、取向密度,力学性能通过不同取向的室温拉伸及硬度测试来获取。研究获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现行工艺中4J29合金层织构的演变规律为:基带中的Cube{001}<100>织构热复合后转变为Brass R{111}<112>、<100>fiber、<011>fiber等强度较弱的随机散漫织构,短时退火后转变为单一的N-Cube{100}<110>织构,冷轧过程的织构集中在α、β取向线上。终轧样中Brass{011}<211>织构的体积和取向密度高于其它组分织构。(2)热复合样在400℃及以下的温度退火1 h时,4J29合金内均得到较强的NCube{100}<110>织构,400℃退火1 h后的样品屈服强度及塑性各向异性减小。第一次冷轧后样品在600℃及以下温度范围内退火1 h,变形织构种类不变,而在800℃退火2 h时发生充分结晶,织构转变为Cube{001}<100>,于450℃退火1 h后的第一次冷轧样在退火后的样品中综合力学各向异性最小。(3)现行工艺得到的终轧样中织构是影响力学性能各向异性的主要因素。在第一次冷轧后于450℃中间退火1 h会显著减小终轧样品的塑性各向异性,而屈服强度各向异性仅有轻微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