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文献收集和专家意见汇总,对疲劳状态人群的生活方式进行评估,挖掘疲劳状态与生活方式不同维度及要素的相关性。根据不同评估结果,形成个性化生活方式指导方案。为进一步对目标人群进行指导并评价疗效作铺垫,从而达到目标人群自助祛除疲劳状态的目标。研究方法以接受广东省中医院健康咨询调养门诊宣教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问卷调查方法,共纳入有效样本240例。生活方式调查采用自编《个人健康状况及生活方式调查问卷》,疲劳判定采用由英国心理医学研究室1992年编制疲劳量表(FS-14),疲劳程度调查采用疲劳状况视觉模拟评分(VAS)。收集数据后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分析,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等。研究结果按研究要求收取240例,疲劳人群120例,非疲劳人群120例。(一)χ2检验对两组人群生活方式进行比较(以下具体项目皆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疲劳状态人群在年龄(18-44岁)、性别(女)、现住地址(广东广佛地区)及BMI(偏瘦、偏胖)所占比率较非疲劳人群高,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及行业职业(企事业单位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服务销售者、学生)所占比率较非疲劳人群低。即是年龄、性别、现住地址、BMI、教育程度、行业职业与疲劳状态相关。2.研究对象的出生情况疲劳状态人群出生时父亲年龄在(30岁以后)、出生时母亲年龄(30岁以后)所占比率较非疲劳状态人群高,出生情况(顺产出生)、喂养方式(全母乳喂养)所占比率较非疲劳状态人群低。即是出生时父亲年龄、出生时母亲年龄、出生情况、喂养方式与疲劳状态相关。3.研究对象长期的生活方式(1)疲劳状态人群在生活作息中的关灯时间(23:00及以后)、入睡时间(23:00及以后)、午觉时间(30分钟及以上)所占比率较非疲劳人群高,在生活作息规律(经常)、熬夜(经常)、睡眠时间(7小时及以上)所占比率较非疲劳人群低。(2)疲劳状态人群在饮食规律(经常进食生冷食物、经常进食寒凉食物)、饮食口味(偏油腻、偏咸)、饮食习惯(常吃夜宵、不吃或少吃早餐、挑食)所占比率较非疲劳人群高,在饮食规律(不经常饮食定时定量)、饮食口味(喜温热食、无特殊)、饮食习惯(进餐环境融洽)所占比率较非疲劳人群低。(3)疲劳状态人群在生活环境(生活环境阴暗、生活环境周围噪音多)、工作环境(工作环境阴暗、工作环境较拥挤)、其它(工作性质为脑力)所占比率较非疲劳人群高,在其它(空调温度过低及时添衣)所占比率较非疲劳人群低。(4)疲劳状态人群在运动(不运动、运动后疲劳程度累)、其它(每天用电脑时间大于8小时、饮酒)所占比率较非疲劳人群高,在爱好(书画)、运动(经常运动、运动频率3次/周及以上、每天运动时间大于60分钟)所占比率较非疲劳人群低。(5)疲劳状态人群在社会因素(学习或工作强度紧张忙碌、经常有学习或工作后疲劳感、经常有学习或工作压力)、性格因素(性格易冲动、性格独立性差)、情绪因素(情绪易低落、情绪易忧郁、情绪易紧张、情绪易焦虑、情绪易悲伤、情绪敏感多疑、情绪遇事易惊、遇到挫折容易受影响)所占比率较非疲劳人群高,在社会因素(生活满意、工作满意)、性格因素(性格意志坚定、性格成熟稳重、性格独立性强)、情绪因素(情绪稳定)所占比率较非疲劳人群低。4研究对象的相关影响因素(1)疲劳状态人群在处理方式(感冒时输抗生素、感冒时口服清热类中成药)、疾病史(慢性咽炎病史、慢性胃炎病史)所占比率较非疲劳人群高。(2)疲劳状态人群在重大手术史所占比率较非疲劳人群高。(3)疲劳人群在有月经情况(经常痛经)、怀孕情况(有流产、有人工流产)所占比率较非疲劳人群高。以上说明,关灯时间、入睡时间、午觉时间、生活作息规律、熬夜、睡眠时间、进食生冷食物、进食寒凉食物、饮食口味偏油腻、饮食口味偏咸、常吃夜宵、不吃或少吃早餐、挑食、饮食定时定量、喜温热食、无特殊饮食口味、进餐环境融洽、生活环境阴暗、生活环境周围噪音多、工作环境阴暗、工作环境较拥挤、工作性质、空调温度过低及时添衣、不运动、运动后疲劳程度、每天用电脑时间、饮酒、爱好书画、运动、运动频率、每天运动时间、学习或工作强度、学习或工作后疲劳感、学习或工作压力、性格易冲动、性格独立性差、情绪易低落、情绪易忧郁、情绪易紧张、情绪易焦虑、情绪易悲伤、情绪敏感多疑、情绪遇事易惊、遇到挫折容易受影响、生活满意度、工作满意度、性格意志坚定、性格成熟稳重、性格独立性强、、情绪稳定、感冒时输抗生素、感冒时口服清热类中成药、慢性咽炎病史、慢性胃炎病史、重大手术史、痛经、流产史、人工流产史与疲劳状态相关。(二)影响疲劳状态生活方式Logistic回归分析运用卡方检验对上述多种生活方式进行单因素分析后筛选出差异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进行分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18-44)、性别(女)、出生时母亲年龄(30岁以上)、入睡时间(23:00及以后)、睡觉时间(7小时以下)、午觉时间(30分钟及以上)、饮食口味偏咸、不吃早餐或少吃早餐、挑食、生活环境周围噪音多、工作环境较拥挤、工作性质为脑力、空调温度过低未及时添衣、不爱好书画、不经常运动、运动后疲劳感累、每天用电脑时间长、经常饮酒、生活不满意、工作不满意、易冲动、独立性不强、感冒时经常输液用抗生素、感冒时经常服用清热类中药或中成药、有慢性咽炎史、有重大手术史等因素更能影响疲劳状态。其中,生活满意、工作满意、经常运动、独立性强、性别男性、爱好书画、空调温度过低及时添衣、睡眠时间7小时以上、年龄45-60岁是人群的保护因素,保护人群远离疲劳状态;另外重大手术史、饮食口味偏咸、午睡时间30分钟以上、生活环境周围噪音多、每天用电脑时间长、感冒经常输液用抗生素、工作性质为脑力、运动后疲劳程度累、感冒时经常服用清热类中药和中成药、工作环境较拥挤、慢性咽炎、入睡时间23:00以后、易冲动、挑食、出生时母亲年龄、不吃或少吃早餐与饮酒为人群的危险因素,促使人群进入疲劳状态。(三)生活方式与疲劳状况视觉模拟评分回归分析将生活方式作为因变量,疲劳状况视觉评分的具体分值作为连续性自变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出生情况(非顺产)、进食气氛不融洽、运动后程度(累)、学习或者工作压力大(经常)、遇到挫折容易受影响易造成疲劳程度大。其中,顺产出生、进食气氛融洽等因素使人群疲劳程度低;运动后感到累、学习或者工作压力大、遇到挫折容易受影响等因素使人群疲劳程度高。结论本研究通过文献收集和专家意见汇总,以及现场调查问卷对疲劳状态人群的生活方式进行评估,得出疲劳状态与生活方式之间具有相关性。根据以上不同评估结果,建立良好的个性化生活方式指导方案,可能会对疲劳状态人群自助祛除疲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