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是十字花科植物的重要害虫之一,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估算每年防治费用高达10亿美元。在生产上大量地、频繁地用药,使它对多种常规杀虫剂产生抗药性,已成为抗药性发展最为严重的害虫之一。本研究分别测定了小菜蛾3龄幼虫取食喷施不同浓度氰戊菊酯、多杀菌素、印楝素的萝卜苗、油菜苗和甘蓝苗后体内保幼激素酯酶(JHE)活性的变化;还通过对施药后小菜蛾的有关生长发育指标(化蛹率、羽化率、产卵量等)的测定,观察研究了上述药剂对小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还进行了取食施药寄主后发育的小菜蛾成虫,在交尾前、后的对寄主精油的触角电位(EAG)反应。1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对取食不同寄主小菜蛾的作用用氰戊菊酯处理了以不同寄主饲养的小菜蛾,测定结果显示,氰戊菊酯作用较快,高浓度的氰戊菊酯对小菜蛾幼虫体内JHE活性的影响较大。各项生长发育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氰戊菊酯对小菜蛾生长发育和生殖产生很大的影响,且影响的程度与浓度成正相关,可导致4龄历期、蛹历期延长,羽化率、化蛹率显著降低。不同寄主饲养的小菜蛾,CK的各项生长发育指标大多无显著差异;但氰戊菊酯处理组的同一浓度条件下,除雌虫比例外的其他各项指标均有显著差异,说明在同样药剂的胁迫下,用不同寄主饲养的小菜蛾,其对氰戊菊酯的适应机制各不相同。2多杀菌素对取食不同寄主小菜蛾的作用分别用不同浓度多杀菌素处理不同寄主饲养的小菜蛾,测定结果表明,多杀菌素的作用在24h左右达到顶峰,低浓度(LC20)处理后的小菜蛾幼虫体内JHE活性的变化趋势与CK相似;高浓度(LC50和LC80)的则与CK有显著差异。通过对小菜蛾不同发育阶段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统计、分析后发现,与氰戊菊酯处理的相似,杀虫剂处理过的小菜蛾与CK在4龄历期、化蛹率、蛹历期、蛹重、羽化率和产卵量等方面在P=0.05水平上差异显著。小菜蛾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延长;化蛹率,羽化率,产卵量较CK大大降低,方差分析达显著水平,表明多杀菌素对小菜蛾具有强烈的亚致死作用。用多杀菌素处理过的小菜蛾对寄主提取物的EAG反应值远低于氰戊菊酯处理过的小菜蛾,这可能是与两种杀虫剂不同的作用机制有关。3植物源杀虫剂对取食不同寄主小菜蛾的作用分别用不同浓度印楝素处理不同寄主饲养的小菜蛾,测定结果表明,印楝素的作用时间明显较前两种杀虫剂长,表现在印楝素处理后的小菜蛾幼虫体内与CK在整个观察期内(48h)都有明显差异;前两种杀虫剂剂处理的小菜蛾幼虫,其CK与施药组在观察期结束(48h)时JHE活性较接近,而印楝素处理后的小菜蛾幼虫至48h时仍有较大差异。印楝素杀虫机制特殊,与传统使用的化学农药不同,其主要通过干扰昆虫的生理行为来达到控制目的,印楝素处理的小菜蛾4龄幼虫与蛹的历期较氰戊菊酯和菜喜长,产卵量也较低,这个结果与印楝素的作用机制较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