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人口迁流是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必然产物,其形成和发展源远流长。我国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出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打工的浪潮,2005年流动人口达14735万。这种源于城乡经济结构巨大差异的人口迁流浪潮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年,而且还将持续很久。随着人们意识到流动人口存在的必然和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贡献,越来越多的视角和舆论转移到社会管理制度的反思和流动人口权益的维护,尤其是劳动权益、教育权益和健康权益。改善流动人口卫生保健服务利用是保障他们健康权益的重要手段。研究目的:了解流动人口卫生保健服务需求与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并论证流动人口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探讨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和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策略。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分析当前流动人口问题的研究现状;通过家庭卫生服务调查发现流动人口卫生保健服务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安德森模型为理论框架,通过个人访谈和文献归纳分析流动人口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并以文献计量法和层次分析法论证影响因素的重要排序;运用安德森模型、内容分析法和因果分析图探讨问题的根源与作用机制,形成策略思路。研究结果:1.国内学者从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卫生保健、城市学,治安管理、公共管理等多学科视角对流动人口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目前的研究集中在宏观、管理层次和微观、行为层次两方面。2.流动人口卫生保健服务可分为三类: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妇幼保健服务。三类服务的实现的可及性均不好,服务利用水平均远不如户籍人口,尤其在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上存在大面积空白。3.从人口学特征、社会结构、健康信念、个人资源与家庭资源、社区资源、卫生服务体系以及外部环境等纬度分别分析归纳了流动人口三类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根据文献计量法和层次分析法论证得出的排在前两位的影响因素分别是:①医疗服务:针对流动人口的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政策的缺位;较高的医疗价格水平和医疗费用与流动人口支付能力不匹配。②公共卫生服务:服务提供方式不能适应流动人口特点;流动人口对公共卫生服务的益处缺乏认知,缺少利用服务的主动性。③妇幼保健服务:服务提供方式难以提高服务利用率、保证服务的连续性;社区妇幼保健资源的不足。4.人口大规模流动状况下,不良健康结果带来的社会危害相对较难控制。一方面,威胁流动人口群体健康的危险因素在增加,另一方面,卫生保健服务利用水平不高,这些直接威胁到社会公共卫生安全。流动人口健康受损返乡,导致脆弱的农村为城市发展买单,这也不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容易造成疾病与贫困的恶性循坏,冲击到社会公平正义的主体价值观。5.问题的根源与作用机制在于:①医疗服务:城乡二元结构下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流动人口主要就业于非正规劳动力市场,收入水平偏低,医疗保险覆盖率低,支付能力弱;医疗服务市场政府失灵,服务价格与费用较高,导致供给与支付能力不匹配。②公共卫生服务:传统的单位式社会管理体制瓦解,新的社区制管理体制尚不完善,导致公共卫生服务与管理难以定位服务对象;政府公共卫生投入不足,卫生系统难为无米之炊,导致服务供给的大面积空白;流动人口的健康信念抑制了需求,导致服务利用主动性很弱。③妇幼保健服务:综合以上两种服务的特征,根源中不仅包括因非正规劳动力市场的存在而导致流动人口收入偏低,生育保险覆盖率低;也包括因新的社区制管理体制尚不完善而导致服务提供方式难以定位服务对象;因政府投入不足而导致卫生系统无法提供充足的服务;还包括因健康信念而导致的流动人口服务利用主动性弱。6.策略思路:①治标之策:加强流动人口健康教育,提高服务利用的主动性;尽快完善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医疗保险的覆盖率;规范医疗服务市场,深化医疗价格改革,使基本医疗服务下沉到社区;增加流动人口公共卫生、妇幼保健的财政投入;改善公共卫生与妇幼保健服务的提供方式以适应流动人口特点;将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纳入卫生系统日常工作制度。②标本兼治之策:培育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建立劳动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体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削弱依附于户籍之上的各种利益,实现迁徙自由;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建立全国统一的人口信息系统;将流动人口管理纳入法制轨道,建立健全法治化管理运行机制;增强流动人口维权意识,维护各项权益;积极营造关心尊重流动人口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