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陶瓷载体的生物膜脱氮效果的研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tao_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以各种多孔陶瓷材料为载体的生物膜反应器进行水体脱氮研究,并结合微电极技术与分子生物学分析,对生物膜在脱氮过程的效果与机理进行深入探讨,为生物膜技术的进一步运用提供理论依据。本课题的实验研究主要分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研究中,运用多孔陶瓷板反应器分别以葡萄糖、甲醇和苯甲酸作为碳源培养生物膜,在好氧条件下比较三种生物膜去除COD和氨氮的能力。葡萄糖碳源生物膜对COD和氨氮的平均去除率达到78%和78%,甲醇碳源生物膜为74%和78%,苯甲酸碳源生物膜为68%和60%。借助微电极技术对三种生物膜微观结构的研究表明,甲醇碳源生物膜对氧的利用率最高,葡萄糖其次,苯甲酸最低。动力学分析表明,葡萄糖碳源生物膜最大氧消耗速率为80mgO2/(gVSS·h),甲醇碳源生物膜为40mgO2/(gVSS·h),苯甲酸碳源生物膜为20 mgO2/(gVSS·h)。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表明,以葡萄糖为碳源培养的生物膜内的微生物种类数是苯甲酸培养的生物膜内的1.5倍。   第二部分研究中,采用气升式内循环生物膜反应器,通过调整曝气量来控制主体溶液中的溶解氧(DO),观察反应器脱氮能力。当曝气量为0.6L/min及0.2L/min时,主体溶液DO为5.8和2.5mg/L,反应器氨氮去除率达到80-90%,但总氮去除率低于25%。当曝气量减小至0.1 L/min时,尽管主体溶液DO仍大于0.5mg/L,氨氮和总氮去除率可以分别达到75%和50%,之后分别用好氧区和缺氧区生物膜进行硝化、反硝化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好氧区的生物膜可以将氨氮完全转化为硝态氮,而缺氧区生物膜去除总氮和硝酸盐超过80%,说明控制适宜的曝气量可以使好氧区、缺氧区在反应器内共存。借助微电机技术对缺氧区生物膜膜内溶解氧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当曝气量为0.6、0.2L/min时,生物膜呈现好氧状态,而当曝气量为0.1 L/min时,生物膜内部存在厌氧区域,说明缺氧生物膜的存在是实现反应器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关键。   第三部分研究中,对比两种不同方法对喹啉废水的降解与脱氮处理。第一种方法是紫外光照-好氧污泥-缺氧污泥分步法。结果表明,经过60h紫外光照,喹啉完全分解,氨氮释放60%,再经30h硝化可将氨氮完全转化为硝态氮,最后经过30h反硝化过程可去除89.7%硝态氮,分步法总氮去除率为82.9%。第二种方法是采用气升式内循环生物膜反应器直接处理喹啉废水。结果表明,不添加碳源时,喹啉降解,释放的氨氮转变为硝态氮,总氮无法去除。在添加200mg/L葡萄糖碳源情况下,生物膜反应器经过48小时反应,喹啉完全降解,总氮去除率达85%,生物膜反应器降解喹啉及脱氮效率优于活性污泥分步法。
其他文献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是采用201×7(717)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对一种无氰水溶性金溶液中的氯离子进行分离,并对该溶液的电镀沉金性能进行了研究,以期代替传统的剧毒性、严重的环境污染性的氰化物镀金液。目前,离子交换树脂分离溶液中的氯离子的相关报道很多,使用不同种类的离子交换树脂分离溶液中的氯的研究也屡见不鲜,但用离子交换树脂从新型镀金液中分离氯的研究未见相关报道。本实验从这一点出发,通过实验来验证该方法
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得到大力发展。其中地铁作为我国目前采用最多的城市轨道交通制式,具有的优点是运输量大、高速安全、环境污染少等。但地铁在给予人们出
目前对巢湖打捞蓝藻的处理多是堆置于垃圾填埋场,既无法有效利用丰富的蓝藻有机质,同时产生恶臭及温室气体甲烷等污染物。利用打捞出的蓝藻制作堆肥可以有效缓解以上弊端。本
电化学氧化技术是高级氧化技术(AOP)的一种,它具有其他理化处理方法所难以具有的优越性而自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金刚石的硬度极高,其化学性质也非常稳定,所以它可以应用于
纳米零价铁在水环境中的腐蚀反应所释放的氢气可为自养化能微生物还原降解污染物提供电子供体,并且氢气不会刺激微生物的过量繁殖,这一方法非常适合地下水中污染物的原位修复。
锌空燃料电池因其燃料为空气中的氧气,能量高,绿色环保等独特的优势,是目前能源电池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锌空气燃料电池研究的一个核心领域为气体扩散电极中高效氧还原电催化剂的制备。本文针对锌空电池中氧还原催化剂催化活性不高、耐久性差等问题,制备出高活性Pt-Ag二元合金纳米粒子/C复合电催化剂。本文采用微波辅助多元醇的方法,通过对炭黑预处理,成功制备出碳载纳米铂银合金复合催化剂。通过调节反应体系的p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加剧,如何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成为一个焦点问题。世界主要国家和组织都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来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在限制排放的同时也提出了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