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所选用的材料是在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海南省陵水县种植的保持系选种材料(HA-7×297B)F3代的C469株系60个单株中发现的不育株,定名为四川隐性核不育水稻H2S。本试验将H2S与珍汕97B等材料进行杂交,对其育性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根据遗传分析的结果,利用微卫星标记结合F2群分法对该不育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定位,主要结果如下:
1、各杂交组合F1均正常可育,F2可育与不育呈3:1的分离比例,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下表现基本一致,分别在海南和温江两地试验场种植,该材料不受光温条件和环境条件改变的影响。表明此雄性不育是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的核不育类型。对其F2群体中的不育单株进行花药的细胞学观察,发现该材料为无花粉型雄性不育类型。
2、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不育株的始穗期比正常的可育株延长两天左右;不育株的株高比正常的可育株下降4cm左右;不育株的分蘖数比正常的可育株有较明显的增加,为8个左右;不育株的的穗平着粒数也比正常的可育株平均降低23粒左右。
3、根据遗传分析的结果,利用水稻微卫星标记结合H2S与汕B杂交所获得的F2群分法分析发现该隐性核不育基因与水稻第6染色体上的微卫星标记RM3、RM454以及RM528存在连锁关系,其遗传图距分别为16.1cM,7.5cM,9.2cM。根据水稻分子连锁图第6染色体相关不育基因的比较分析,确定该基因为新基因,定名为m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