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的传统调解及其当代转型——以法理学的法文化研究为视角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tx3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转型的渐次展开,随着法制现代化进程的逐渐深入,人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中国传统调解在解决纠纷中的特殊作用,尤其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传统调解在维护并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各阶层的和睦共处,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首先以法理学的法文化研究为视角,以哲学解释学为主要方法,对中国传统调解的实然体现、哲学基础,以及深层的社会根基作全方位的考察,并挖掘出蕴含在传统调解中最符合当代中国法制建设的价值性资源,即和谐文化.其次,作者再根据中国的现状,分析传统调解的优缺点,提出传统调解在当代应进行转型,以适应建立多元解纷机制的需要.最后,作者立足于现实,并借鉴国内外的调解理论和法治实践,提出并论证传统调解在和谐社会背景下转型与运用的对策,然后从宏观上重构当代调解制度,为统一调解法的制定提出总体设想。文章正文结构如下:第一章阐述传统调解的实然体现:第二章分析传统调解的哲理基础;第三章研究传统调解的社会基础;第四章讨论传统调解在当代中国的转型与运用。
其他文献
和谐是人类几千年来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历代执政者治国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治国方略和奋斗目
我国城市正处在转型时期,社会结构迅速分化。社区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是社区组织管理、服务的基本单位,也是整个社会的微观缩影。社区思想文化建设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开
破产重整法律制度的价值,本是整顿清理困难企业债权债务关系,使其摆脱财务困境,重获生产经营能力。但我国企业普遍因杠杆率高导致剩余价值低,同时尚未建立完善的破产重整体系
海牙国际私法会议于2005年6月30日通过的《选择法院协议公约》,意图在国家司法主权与当事人意思自治之间找出一个平衡点,以尽量促成当事人合意选择管辖法院意图的实现。该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