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wanjiang19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社会日益趋向现代化、多元化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再次成为当代社会的元素之一。在国家对传统文化的积极倡导下,社会领域兴起了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热潮,全国各地学校呈现“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繁荣景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与现代学校教育的融合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就,同时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本研究从教育文化学的视角出发,首先,基于教育与文化的同源关系,对教育的本质进行再次探讨与界定,指出教育的本质是“以文化人”的实现。其次,由对教育本质的重新思考、古代蒙学教育的深刻启示,到现代学校教育实践的论述,教育在追求理性化、科学化的道路上,不断疏离教育世界的人文意义。教育世界人文意义的追寻与回归需要我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生命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无论从时代发展,还是个体生命成长来说,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都应该是一种常态,尤其是小学教育阶段。然而,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当前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存在诸多问题,如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边缘化、教育主体传统文化意识淡薄、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化,等等。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困境是长期以来功利化的教育文化逻辑制衡、传统文化自身持有的时代局限性以及学校教育外在力量牵制等合力作用的结果。基于以上分析,为改进现代学校教育的功利化现状,实现教育世界人文意义的回归,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学校教育的有效融合,必须从以下层面进行改革和完善:实现传统在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整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善教育系统,等等。在完善教育系统方面,从教育理念、教育体系、教育资源等层面进行改革与探索:教育理念层面,进行教育理念革新,由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向现代人文教育理念转变,实现教育在儿童生命成长中的完整意义;教育体系层面,进行教育体系建设,即国家相关教育部门的顶层设计,可以从课程开发、教材编订、师资培养、评价制度改革四个方面实现既有教育体系的改革;教育资源层面,进行教育资源整合,只有对学校、家庭、社会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整合,才能够保证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走向常态化。如此,方能使小学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走向回归。
其他文献
中小学的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中的基础教育,中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关键阶段,20世纪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探索与发展,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而游泳是
目的分析低促性腺激素性闭经致不孕不育患者治疗与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60例低促性腺激素性闭经致不孕不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予以人工周期
本文主要讨论了多圆盘Hardy空间上本性正规的Beurling型商模,并得到了Beurling型商模本性正规的一个必要条件。
目的探讨MMP13在肺鳞癌和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浸润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8例肺鳞癌和42例肺腺癌组织中MMP13蛋白的表达。结果 MMP13在肺鳞癌
目前,作为英语教育专业的核心内容,英语教学法课程在教学思想、方式等方面仍旧滞留在传统教法的基础上,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这种传统的英语教学法越来越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在我国,火电厂引起的大气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本文研究了不同参数对脱硫效率、结垢的影响:运行中浆液pH值应控制在5.2-5.6之间;钙硫比低于1.18可保证系统的稳定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