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实验采用共沉淀法,以28%的NH3·H2O溶液为沉淀剂与10%Zr(NO3)4·5H2O溶液反应,反应时间0.5小时,晶化温度100℃,焙烧温度600℃得到ZrO2前驱体,用0.5mol/L的S2O8(NH4)2溶液浸渍24h得到S2O82-/ZrO2固体超强酸(SZ)。分别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模板剂合成介孔相固体超强酸。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模板剂,当n(Zr):n(CTAB)=1.0:0.5,反应0.5h,晶化温度100℃,焙烧温度600℃得到介孔ZrO2,用0.5mol/L的S2O8(NH4)2溶液浸渍24h为较佳条件合成介孔相S2O82-/ZrO2固体超强酸(SZ-1)。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模板剂为摸板剂,当n(Zr):n(SDS)=1.0:0.5,反应0.5h,晶化温度100℃,焙烧温度600℃得介孔ZrO2,用0.5mol/L的S2O8(NH4)2溶液浸渍24h为较佳条件合成介孔相S2O82-/ZrO2固体超强酸(SZ-2)。通过X-射线衍射光谱(XRD)、氮气吸附-脱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差热分析(TG-DTA)、Hammett法酸强测试、X-射线能谱(EDS)元素分析、扫描电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方法,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SZ的BET比表面积、孔容及孔径为121.20m2/g、0.1643cm3/g、3.124nm,Hammett酸量19.384mmol/g;SZ-1的BET比表面积、孔容及孔径为161.22m2/g、0.2344cm3/g、3.232nm,Hammett酸量21.512mmol/g;SZ-2的BET比表面积、孔容及孔径为155.41m2/g、0.2143cm3/g、3.408nm,Hammett酸量为20.837mmol/g;SZ-1和SZ-2较SZ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明显介孔结构特征,粒子呈现类似于蠕虫状结构,二者酸强(H0)均介于PKa为-13.8与-12.7之间。以乙酰乙酸乙酯和间苯二酚合成7-羟基-4-甲基香豆素为探针,检测SZ-1和SZ-2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SZ-1和SZ-2相比SZ的催化性能有一定的提高。分别考察两种催化剂重复使用的性能。当乙酰乙酸乙酯和间苯二酚的摩尔比为1:1,催化剂用量为0.15g,反应温度为150℃,反应时间3h,SZ为对比实验的收率为89.22%,使用五次,收率为69.63%。SZ-1催化剂反应收率可达94.26%,使用五次,收率为73.73%。SZ-2催化剂反应收率可达93.84%,使用五次,收率为7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