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幸福思想涉及到哲学、伦理学、生物学、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对何为幸福、何以幸福、应何幸福、幸福何为、幸福为何等等一系列幸福问题,马克思都给予了积极的思考与探索。就马克思幸福思想的生成语境而言,其有一个生成发展的过程。从历史和现实的视野对它进行详细的梳理和透析,就会发现,马克思深入现实生活,反思历史的变化,汲取东西方文化中多重幸福思想元素的精华,他的幸福思想具有较前人更重需要与道德,更强调实践的特点;就马克思幸福思想的本体而言,马克思从人的存在关系和现实需要出发认知、理解和把握的人的幸福,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幸福的思想:一是在人的存在关系上,人们通过摆脱各种约束和限制,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通过兴趣劳动体现人的本质,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二是在现实需要上,人们以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需要、物质需要、尊严需要和社会需要为轴心,通过劳动来满足各个层次需要,从而获取自身幸福并且不影响他人幸福。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史观诠释幸福,认为幸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活状态,幸福客观地推动了社会基本矛盾,“现实的人”是研究幸福的出发点。需要是幸福发生的动力,道德是幸福持续的基础,劳动是幸福实现的源泉,斗争是幸福获取的手段,自由是幸福最重要的体现,其幸福思想对前人实现了基于精神与物质、个人与社会、自由与解放的历史超越;就马克思幸福思想的价值取向而言,其具有人本价值取向,体现了对于人本需要现实关怀和人生价值的理想导引。也具有道德价值取向,从个体道德需要和无产阶级群体出发理解幸福,马克思幸福思想反映出实现幸福的道德价值模式,即劳动创造是人实现幸福的工具,革命斗争是人实现幸福的途径,全面自由是人实现幸福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