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视觉的智能汽车道路多目标检测及可行驶区域分割方法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zheng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无人驾驶技术已成为目前重点研究的热门话题,其核心的技术系统包括环境感知系统、路径规划系统、决策控制系统等。其中,环境感知系统类似于人类的眼睛,通过智能车在行驶过程中对周边环境信息的实时收集,实现道路交通场景下的多目标检测及识别。相比于其他传感器,视觉摄像头传感器价格低廉,通过安装在车辆前部能够精准获取道路地面指示线、交通标志、前方障碍物等信息,所以基于视觉的道路多目标检测及分割技术近几年发展迅速。本论文深入分析了智能汽车环境感知领域中的道路多目标检测、可行驶区域分割的研究现状,总结了现阶段存在目标漏检、可行驶区域边缘分割模糊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视觉的多任务的道路多目标检测及可行使区域分割算法,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开展如下:(1)在深入分析目标检测算法YoLov3原理的基础上,针对目标漏检以及定位不准确的问题,本文提出将YoLov3原始特征提取网络DarkNet53替换成ResNet50网络,并结合可变形卷积对ResNet50网络重新设计以提升空间采样的灵活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将特征金字塔结构替换成双路特征金字塔结构实现对更多细节的特征信息捕捉,并在该结构每个分支融合前添加额外的可学习权重,以学习到每个输入特征的重要程度,让网络学习到更多的有用信息,可有效减少目标漏检的概率。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算法能够有效提高道路多目标检测的准确性以及鲁棒性,能够满足实际应用需求。(2)在深入分析语义分割DeepLabv3+算法的基础上,针对ASPP结构中过大的膨胀率无法精准得对图像边缘特征提取,导致对边缘目标分割不准确的问题,引入双注意力机制强调感兴趣区域、抑制不相关的背景区域,得到边界优化的语义分割结果。与此同时,对分割损失函数改进以提升分割准确率。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算法能够更精确地实现对目标的分割。(3)在深入分析智能车辆环境感知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多任务的道路多目标检测及可行驶区域分割模型,仅利用一个特征提取网络即可完成复杂的环境感知任务,使无人驾驶车辆计算平台可以满足模型对计算力的要求。本文的模型集成到“智能行”号无人驾驶汽车的ROS平台进行实车算法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多任务联合算法在不同复杂交通场景下都能够精准实现多目标检测及可行驶区域分割,算法具有很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基于基底材料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SERS)的光学检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生物传感等领域。然而随着被检测对象的浓度极限不断降低,对拉曼散射光学检测基底材料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多孔硅(Porous Silicon)因其具有超大比表面积、孔径易调节及生物兼容性等诸多优势,多孔硅及其复合材料被视为最具竞争
二维材料具有许多独特且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但原子级的厚度限制了这类材料对光的吸收截面,成为阻碍其应用于光电子器件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构建二维材料与表面等离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PP)纳米结构的复合体系,可以增强二维材料与光的相互作用。一维的银纳米线相较于零维的银纳米颗粒,具有容易制备和可以同时激发传导型和局域型SPP等优点。对此,本工作介绍了银纳米线SPP对单
比例施肥泵是一种施肥比例稳定、施肥速度可调节的施肥设备,能够满足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发展需要。阀门调节式比例施肥泵作为比例施肥泵的一种,结构简单、性能优良,且可方便切换纯灌水和施肥模式。但阀门调节式比例施肥泵存在的单次作业施肥量较低、施肥比例调节范围较小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在水肥一体化技术方面的应用。针对阀门调节式比例施肥泵存在的问题,本文以满足大田水肥一体化系统应用为目标,系统分析了施肥泵的结构
激光加工技术以其无接触、柔性强、绿色环保等优势在众多工业领域中取代传统加工方式并得到广泛应用。随着激光加工技术的发展,激光表面微加工技术为工件表面微织构加工提供了新方法,并成功应用在内燃机缸套、机械密封环及轴承等摩擦副表面的织构处理。激光微织构技术已成为解决润滑和减摩问题的重要手段。现有的激光微加工设备多为通用型设备,其控制系统采用数控系统或专用的工控机并且需要搭配专用的激光控制器,设备造价高、适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对铝合金构件的综合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的强化技术,包括机械喷丸、冷挤压、热处理等,都存在着加工周期长、工艺流程繁杂、强化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激光冲击强化是目前较为高效的表面强化手段,可以在强化后的构件近表面区域形成一层较深的残余压应力层并且能够使晶粒得到细化,但是当工件较厚时,强化效果有限。而脉冲电流辅助加工技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多种能量耦合场(热-电-力)输入进材料,可
为缓解黄淮海地区在小麦-玉米轮作制度中的水资源压力,以及长期浅层施肥导致的水肥利用效率低等问题,本研究在限水灌溉和推荐施肥量条件下,通过大田试验,探讨不同施肥模式对小麦-玉米的作物产量、土壤养分和土壤水分变化、植株干物质及养分积累与转运的影响,以期通过以肥调水,以水促肥,为当地小麦-玉米生产的水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设置三种底肥施肥模式:农户模式(F1),为小麦季旋耕施肥(
电除尘器(EP)作为燃煤电厂排放烟气的主要除尘设备,对较大颗粒物的脱除效率高达99.5%以上,但由于离子浓度和驱进速度低,导致细颗粒物(PM2.5)荷电、碰撞和收集效率低下。涡旋电除尘器(VEP)可提高放电电场的离子浓度和烟气停留时间,有助于解决颗粒物荷电量低的问题,但对于细颗粒物的脱除效率一般低于80%;而荷电凝并是提高细颗粒物脱除效率的一个有效方法。本文将荷电凝并和VEP电除尘技术相结合,通过
水资源日益短缺,再生水灌溉研究已成为本学科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农村生活污水再生灌溉水稻种植田为研究主体,以不同灌溉水源(农村生活污水一级处理水、二级处理水、河道清水)和不同水位调控(低水位调控、中水位调控、高水位调控)为主要研究手段。研究不同水源和不同水位调控下,水稻灌溉用水规律与水分利用效率变化规律;探求不同水源和不同水位调控下对水稻所需用水总量、水分消耗规律以及稻田水分利用效率的产生影响机理;研
超浸润表面是一类对液体有着优异滑动效果的表面,通常包括超疏水表面、超疏油表面、超滑移表面等。由于这些表面良好的疏液效果,它们在防污、自清洁、管道运输、医疗、军事等多个领域有着精彩的表现。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超浸润涂层的制备方法逐渐丰富,如微阵列、激光加工、光刻和模板法等,尽管它们各自的应用环境各有优势,但依然存在有局限性。本文在深入调研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基于超浸润表面设计原理,通过溶胶凝胶法、
在汽车产业升级转型的背景下,汽车的研发重心逐步向节能、减排的方向倾斜,但是纯电动汽车受到电池发展的限制,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较大阻力,而混合动力汽车采用了双动力装置,具有多个行驶模式,低速时可以在纯电动模式下行驶,中高速可以在发动机驱动模式或者混合驱动模式下行驶,可以减少发动机在非经济油耗区工作的机会,既能实现节能减排,又满足了长距离行驶的需求,被认为是当前最具有发展潜力的节能汽车。本文依托国家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