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陆地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在养分生物化学循环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山生态系统由于物种资源的多样性以及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土壤胞外酶是由微生物分泌的、用来获取养分以满足自身生长代谢需求的产物,因此其计量特征能够反映微生物群落的代谢需求与环境中养分有效性之间的关系。但是,对于垂直梯度大、水平距离短的高山生态系统,我们对土壤微生物代谢限制随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的认识仍然不足。本研究选择青藏高原东部典型高山生态系统——贡嘎山海拔2300-4000 m的区域,通过采集不同深度(O,A,B,C)的土壤,分析了土壤主要养分以及与碳(C)、氮(N)、磷(P)代谢相关的胞外酶活性在不同海拔的分布特征,利用酶计量学手段定量地阐述了微生物代谢限制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微生物代谢限制的关键影响因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该高山生态系统中海拔和土壤深度的变化均会显著影响土壤性质,并且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MBC:MBN)受到海拔梯度的影响较大外,土壤养分以及理化性质受到土壤深度的影响大于海拔以及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O层中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硝铵态氮、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磷(MBP)和MBC:MBN、MBN、MBC:MBP和MBN:MBP随海拔有明显的变化趋势,但在其他土层中这些性质随海拔变化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性质在不同海拔梯度之间的差异减小;不同土层中影响养分状态的因素不同。(2)海拔梯度和土壤深度均会显著影响C、N、P获取酶活性,并且除了N获取酶和C获取酶与N获取酶活性计量比(EC:N)受到海拔梯度的影响较大外,土壤深度对其他酶活性以及酶计量的影响大于海拔和二者之间交互作用的影响。但是,在海拔梯度和土壤深度下C、N、P获取酶活性和EC:N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仅从O层到B层EC:P和EN:P在各海拔位点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O层微生物生物量中对酶活性和酶活性计量比的影响较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养分因子对影响酶活性和酶活性计量比的因素增多。(3)矢量模型分析表明:该生态系统中微生物主要受到C和P的限制。在O层和A层中,微生物C限制均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大;微生物P限制随着海拔变化呈现单峰模式,在2800 m出现最大值;B层微生物C和P限制随着海拔升高有所增大;在C层中高海拔位点的微生物C限制比低海拔位点的小,微生物P限制比低海拔位点的大。(4)不同土层中微生物C和P限制随海拔梯度的变化受到不同环境因子的影响。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结果表明O层中微生物代谢限制受到养分、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影响的作用大小相似;微生物C限制在A层和B层分别主要受到微生物量和土壤养分浓度的正向影响,而C层中主要受到微生物量的负向效应。微生物P限制在A层和C层分别主要受到土壤总的养分和有效态养分的正向影响,在B层土壤养分计量比对微生物P限制有负向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