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肺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肺疾病的有效方法,早在1947年mikhov P.Vladimir成功实施了首例肺移植手术,其后在1971年Asimacopoulos和他的同事完成了世界首例大鼠肺移植,从此大鼠肺移植研究逐渐增多。近年来其技术已逐渐成熟,早起效果获得肯定,但远期生存率仍不理想。1年和5年的生存率仅为79%和52%。这意味着肺移植这种独特的治疗手段伴随着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已知一些免疫和非免疫因素如缺血再灌注性肺损伤、排斥反应和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等是导致其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闭塞性细支气管炎(obliterativebronchiolitis,OB)是肺移植远期主要并发症之一,也是影响肺移植远期生存率的主要因素之一,然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治疗效果有限,因此,建立相应动物模型,从而进行相关研究很有必要。目前OB动物模型主要以原位或异位气管移植,两者各有利弊。1953年成功用狗建立了气管移植模型,1984年Klein-Szanto AJ利用大鼠气管异位移植模型研究上呼吸道粘膜的毒性和几种化合物的致癌作用。大量实验证明异位气管移植比原位气管移植跟适合于对OB的研究。异位气管移植比原位气管移植操作更简便,对外界干扰因素更少,缺点在于移植的气管不是正常生理气道。有报道在术后30天出现完整的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异位气管移植异位气管移植模型中,大鼠或者小鼠的气管段被埋入皮下、网膜内或者颈部,而在颈部异位气管移植模型中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同种免疫相关性的病理过程。由于颈部微环境与正常气道微环境相近,且环境相对封闭独立,消除了外界干扰因素对移植气道的影响,能更好的表达供体对移植气道的炎性反应。故本实验采用(wistar、SD)大鼠种系建立颈部异位气管移植OB模型,并对其病理过程进行观察和描述。目前IL-17作为一种重要的促炎因子,在其他领域(如非小细胞肺癌)有了非常深入的研究,但其在气管移植所形成的慢性排斥反应中的研究开展较少,其激活炎症的机制仍不明朗,有必要对其进行初步的研究。目的:利用国内常见两种大鼠种系的气管异位移植建立慢性排斥反应模型并测定不同阶段的IL-17表达。方法:供受体质量配对,Wistar和SD大鼠随机分为2组(n=20组),A组:Wistar(供体)→SD(受体);B组:SD(供体)→SD(受体),颈前皮下组织包埋移植气管,不同时间点分别采样,行组织病理学分析,对比观察移植气管上皮丢失、淋巴细胞计数及无核软骨细胞/骨细胞总数、IL-17表达量等指标。结果:两组大鼠全部存活。病理切片示,在第7、14、28天,A、B组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9.40±1.71)个HPF、(28.80±1.54)个HPF、(31.50±1.95)个HPF及<8个HPF;无核软骨细胞/骨细胞总数比值分别为:〔(47.53%±1.38%)vs(47.93%±1.03%),(p>0.05)〕,〔(81.83%±1.52%)vs(47.60%±1.04%),(p<0.05)〕,〔(86.98%±1.71%) vs(47.14%±1.09%),(p<0.05)〕;A组上皮丢失度分别为45%,100%,100%。A组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发生率高于B组(P=0.000)。实验组IL-17在第7、14、28天表达量分别为(N=20,10.40±2.31)、(N=20,20.99±5.11)、(N=20,91.64±11.49),对照组IL-17表达量为(N=20,10.05±1.67)、(N=20,21.10±2.87)、(N=20,17.60±2.08)。结论:成功建立了Wistar(供体)→SD(受体)大鼠异位气管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模型,为移植后慢性排斥反应的研究提供了平台。初步研究了IL-17在上模型中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