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视域下大众传媒领域的“杂糅”盛宴——以典型案例透视中国大众传媒的嬗变与传承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isonck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作为一股庞杂混合的风暴穿行于西方各国,还是因跨越学科界限而激起广泛的探讨争论,由叙事方式、文化现象、社会思潮、价值取向等集合而成的后现代主义就如同敏感的探测仪,它站在至高点上,以特有的穿透力和扫描功能俯瞰着各类学术学科领域,揭示其中的多维奥秘。  无可否认,当下的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后现代主义距离我们貌似还无比遥远。然而,着眼于全球化进程带来的多级对话格局以及中国社会自身发展转型趋势,我们似乎又无法在这种四处弥漫的后现代主义气息中“纤尘不染”,更多时候,我们只能在与其的纠葛缠绕中去确立自己的独特坐标。而与之对应,作为社会重要子系统的大众传媒领域被后现代主义浸润而产生种种嬗变也就不足为奇了,这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也已多次阐释。只是深入探究便可得知,后现代主义与大众传媒两者之间的邂逅与碰撞在更多情况下所造就的并非是一个单一的线性系统,在新奇炫亮的嬗变背后,既有的传统也以独有的姿态诠释着自身的顽强生命力。此时的大众传媒场域便好似一张编织网,理性思考与感官沉醉、精英话语与大众嗜好、个体存在与价值信仰、边缘呼声与主流话语、解构狂欢与规则信念等彼此缠绕、相互牵连,为我们呈现出“杂糅盛宴”的景观。  为了更加具体直观地进行探讨,本文选取了大众传媒领域中的几大典型范例,这些范例既或显或隐地涉及传媒内容、传播主体、传播语态、传媒理念等等,又同时关乎纸媒、电视和网络;而频繁见诸于相关学术研讨甚至是硕士论文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它们所具备的典型色彩。即:素来以正义和理性启蒙大众的知识分子在告别“普遍法则”、“终极仲裁”甚至部分沦为“传媒快思手”的同时,他们的媒介言说依然抒发着关乎社会、民族、国家等宏大旨趣的思考;善于营造平民狂欢的音乐选秀近年来也逐渐诉诸于专业权威与理想信念;而在网络自媒体博兴的时代,专业媒体与职业从业人员的信息播报垄断权被众多“公民记者”所击破,以“去中心化”为特质的“公民新闻”与象征规则与信念的新闻专业主义间形成强烈张力;而远离精英说教色彩,展示百姓生活状态的民生新闻也从平面化的原生态展示逐渐过渡到寻求与主流话语、意识形态的勾连嵌套。  看似关联不大的种种杂糅背后贯穿如一的主线便是这些杂糅不仅凸显了政府、市场、技术等种种力量在传媒场域中的博弈,亦折射出早已远离整体钢性、固化的中国社会在转型断裂期依然彰显出对于理性、良序与整合的寻求。因此,从媒介生态和社会语境这两个维度对盛宴进行冷思考,不仅能避免盲目嵌套外来理论的窠臼,也得以观照作为人类普遍交往工具以及社会重要子系统的大众传媒所处的广阔的社会和时代背景。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20年前,中国住房制度改革拉开了中国房地产发展的序幕。如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房屋不仅仅作为具有使用价值的生活必需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是作为拥有市场价值的商品供所有
期刊
医生是一个崇高的职业,他们在医疗活动的一线救死扶伤,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支持;病患是一个生理或心理出现问题,正经受痛苦的群体,理应得到最精心的救助,但医患关系紧张和医生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