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人性论探析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zc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孟子的性善说是儒家内部第一个自觉建立的系统的人性学说。并且,从儒家文化历史的发展来看,性善说开辟了儒家人性论的主流与传统,奠定了儒家文化的基本性格。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孟子对于儒家正统人性论的建立具有开创之功,也是研究、理解先秦乃至历史各时期儒家人性论的关键。孟子的人性学说既然是儒家内部第一个系统的人性学说,自然孟子之后的儒家在讨论人性问题时绕不开孟子的人性学说。自稍晚于孟子的荀子提出"人之性恶"批评孟子始,董仲舒的性三品、杨雄的善恶混、李翱的性善情恶论以至理学的性二元论再到当代新儒家唱言的天道性命相贯通在调和孟荀发展孟子人性学说时,均采用了他们各自时代的思考方法而忽略了孟子时代和孟子自身人性探讨的思维方式。所以本文力图回到孟子文本探析孟子人性论讨论自身的思维方式,以便尽可能地显出孟子人性论的真实面貌。所以本文第一章指出孟子通过拒斥杨墨、辩难告子突显了"人禽之辨"对于人性探讨之重要,故而在承认"生之谓性"这一原则的同时,自觉地加入了"人禽之辨"这一原则作为人性探讨的前提与轴心。孟子将仅依"生之谓性"得出的"食色"等本能欲求排除在了人之为人的本性之外,因为本能欲求虽然是生而具有的,但第一不能区别人与禽兽;第二欲求对象是外在的,得与不得受客观之限制,不能自主自由,所以在生理欲求上既不能突出人之为人的特质,又不能彰显人的主体性,所以不能作为人性。而在"人禽之辨"的原则下,将人之为人的本性指点在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四端之心的发用处。既突出了仁义礼智是人区别于禽兽的特质,是人先天固有的,又表明了四端的发用是无条件的是普遍必然的。本文第二章指出孟子人性的探讨和先秦正名思想有着结构的一致,基于"人禽之辨"对人性的探讨就是正人之名,即是通过属加种差的内涵定义法寻求类本质的本质主义路线,是类范畴在人性问题上的具体运用,而不是为人性善恶寻求本体论或宇宙论的说明。所以四端本心作为人性是人之为人的类本质是人的统一性所在,所以圣人与凡人本质上是相同的,这保障了每一个人成贤作圣的可能和平等。所以人与禽兽与万物是质的不同,四端本心作为人性为人所特有,动物不能有,余物更不能有。所以,在孟子的系统中人只是现象界物类中之一类,在本质上与其他物类相区别。由是便引出了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亦即如何理解孟子"知天"、"万物皆备于我"、"上下与天地同流"这类命题。顺第二章的问题,第三章得出以下结论。孟子在承认天作为存在的保障的同时指出天不可知,于是"知天"是知天之不可知,从而划定了天人的界限,指出人在超越的天的领域的无能为力,这同时指出了人的能力范围,转而向人自身寻求安定的力量,从而起肃穆敬畏之感而庄严我们的生命。亦即孟子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给了礼乐制度以人性的基础,所以秩序的安定最终落实在了人性上。这一过程即人因世界的变动和不稳定而不断认识到自己的力量,而以人自身的力量确保世界的稳定与秩序,这便为世界找到了确定而不可动摇的中心。又因为我们所能谈论的世界只能是人世间是人的世界,只能是世界向人展开的样子,所以人是世界的主体和界限,所以说"万物皆备于我"。进而,在承认了保障存在的超越者天之不可知而转将世界安立在人性的同时,显出了人的界限和能力而起对人的本分的要求,即在尽自己本分的同时安立万物使万物各得其位各遂其生,从而与天地并列而"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在肯定了超越者天的不可知而将人的意识和对人性的考察放在了现象界而起对人的本分和责任的要求是顺着历史文化而发展的,进而将世界安立在人性上,从而将世界纳入人的意识和意义范围内;并且要求人负起世间的责任,而世界又是变动的随着人的意识和人格的增长而增长的,故而给出了人认识和成德的无限。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厄贝沙坦联合硝苯地平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成观察组
目的观察分析布地奈德、沙丁胺醇联合给予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7年11月治疗的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48例作为
一、网信军民融合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去年7月,中央深改组提出将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出台了加快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将统筹基础领域、产业领域、科技领域、教
目的探讨解剖性肝切除联合脾切除治疗肝癌合并门脉高压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11月我院外科收治的肝癌合并门脉高压患者387例为研究对新,将其分为观察组194例与对
<正> 建国以来,随着采矿业的迅速发展,相应地出现了许多新的矿业城镇,全国煤矿区和金属矿区已设市的、已从1951年的11座发展到1979年的33座,其中煤矿城市25座,铁矿城市4座,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