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的预防性外交——兼论其对东盟-中国安全关系的影响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C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防性外交作为一个专门的概念,是与联合国联系在一起的。它是联合国在维持国际和平的实践中独创的新思想,并被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在冷战后加以系统化。预防性外交与我们平时所讲的用外交方式来预防冲突的发生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其主要意义在于它被联合国创建后,成为联合国和区域性国际组织介入与解决地区争端与冲突,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的重要外交方式,所以它有自己特有的内涵与作用。预防性外交在冷战结束以前一直受到冷落,冷战后它重新受到了各国的重视。但由于预防性外交在国际社会中还存在着诸多的争议和问题,所以它还很不完善,其作用有限,只能有预防功能还不能起到解决问题的作用。 本文指出,东盟的预防性外交也即ARF的预防性外交是预防性外交在亚太地区尤其东南亚地区的初步尝试,也是东盟地区论坛(ARF)这一亚太地区唯一的地区安全合作机制发展的新阶段。其目的是通过开展预防性外交,来预防东盟与区外大国之间发生争端与冲突,以消除区外大国对东盟形成的现实的或潜在的安全威胁。 本文通过对东盟预防性外交的系统性研究,认为它具有的脆弱性和非对称性制约因素使其难以在亚太地区发挥实质性的作用。本文认为东盟的预防性外交所具有的特点与作用上的局限性,使预防性外交对东盟-中国安全关系的影响存在着不平衡的两重性。尤其它的脆弱性和非对称性制约因素,对双方安全关系的消极作用会越来越突出。
其他文献
官员行为控制问题研究,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现实需要,即当前官员的不规范行为多发,不仅在经济上给国家造成了一定的损失,更在政治上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由于
与其他同盟相比,北约即使在冷战后仍然十分活跃。由此可见这一同盟的发展与演变值得深入研究。不论是(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还是建构主义都对冷战后北约的发展提出了理
自美国建国以来,保守主义一直对美国的对外政策有着重要的影响。1994年美国中期选举之后,代表保守主义的共和党在国会中占据了优势地位,随着2001 年共和党总统乔治·W·布什
无政府状态是国际体系的根本特征。因此,国家只能依照“自助”原则,尽可能地加强实力,采取“威慑”政策以保护自己的生存和安全。但在国际体系里,由于意图的不确定性及其易变性,一
现有欧洲一体化理论大多侧重于一体化如何深化的问题,而对欧盟与外部行为体的一体化进程则缺乏说服力。故而本文在将欧盟界定为“准联邦国家”的基础上,借鉴政治学理论的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