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尤其在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在贸易和金融等诸多领域不断提高开放程度。随着中国人民银行对人民币业务的大力推广与经济危机后国际货币体系对新货币的需求,人民币的国际化势在必行。虽然对人民币国际化必要性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但当前对人民币是否具备了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条件还存在争议。一部分学者认为人民币已经具备了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条件,另一部分则认为人民币目前距离国际储备货币仍有不小的差距。本文在Bergesten(1975)关于国际化货币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参考Chinn和Frankel(2007)的计量模型进行研究。首先通过理论研究的方式归纳总结了目前国际上对储备货币的研究成果,针对本文的核心使用现有的国际储备货币数据进行研究,分析了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所应具备的必要条件。文中使用1973-2013年的面板数据针对“寻找国际储备货币的条件”这一核心构建模型,对近40年的8种主要国际储备货币进行了回归检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必要经济条件应当至少包括:巨大的经济总量、较强的危机应对能力、较高的市场开放程度、较强的经济独立性和可控的货币稳定性。本文分析认为,当前人民币已经满足巨大的经济总量和可控的货币稳定性两个条件,但仍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中国经济发展更多的依赖于国际直接投资的介入,经济增长的独立性有所欠缺;黄金储备量不充足导致难以应对国际性的突发危机;金融市场开放度较低因此不能满足国际投资者的需要,不能为人民币提供多元化的支持。本文使用IMF的预测数据对人民币进行了情景分析,情景分析的结论支持了对人民币必要条件的研究。其中中国的CPI控制较好,而在黄金储备、经济独立性和金融市场开放条件则有所欠缺。之后本文通过当前建设上海金融中心,不断开放金融市场和增强黄金储备的假设对人民币未来逐步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问题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人民币有可能在2020-2021年左右超过日元与英镑成为世界第三大国际储备货币。作为总结,本文认为我国通过保持经济增长、改善经济发展结构,逐步开放金融市场和增加官方黄金储备可以为人民币逐渐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这个目标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