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安部公房(1924-1993)小说《野兽们向往故乡》(1957年1月)与清冈卓行(1922-2006)小说《洋槐树下的大连》(1969年12月)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与史料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深入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的中国东北相关历史背景的基础上,进而通过平行研究的方法对两位作家透过作品表现出的故乡丧失感以及对于战争的认识作出分析和比较,从而探讨两位作家少年时期的返迁体验对各自文学创作的影响,做为生长于殖民地的“殖民地二代”,他们如何看待二战,最后将两位作家的创作动机进行比较,分析两位作家的故乡丧失感、战争观、创作动机的相同之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成因。本论文由以下部分构成。绪论 总结迄今为止学界对于返迁文学的研究,介绍两位作者及作品,阐述本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第一章 主要以文本为线索,并结合相关史料,以深入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伪满洲国的时代背景,并分析两部作品中对于伪满洲国描写的相似性,进而窥探伪满洲国这一特殊的殖民形态下,各民族人民表现出不同的生活状态、精神状态。第二章 探究两位作家的故乡丧失感。通过文本分析以及对两位作家文学创作生涯的整体了解,论述少年时期的海外返迁体验给两位作家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以及两位作家故乡丧失感的异同及其成因。第三章 结合文本及相关历史背景,进一步研究两位作家做为生于殖民地的“殖民地二代”,对于日本发动的一系列战争持有怎样的理解与认识,并比较两位作家所持有的观点。第四章 探讨两位作家的创作动机,从两部作品发表时,两位作家的个人经历及当时的社会与历史背景两个层面,对两位作家的创作动机进行比较。结论 通过对安部公房《野兽们向往故乡》和清冈卓行《洋槐树下的大连》的比较,得出结论——两部作品对于二战的描写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以及,少年时期的海外返迁体验对两位作家都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并且两位作家的创作动机也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但二者在对于战争的认识与故乡丧失感的表现上存在着差异:安部公房的《野兽们向往故乡》中主人公将自己无法回到日本的理由全归结于同伴的欺骗,对于日本发动的一系列战争缺乏反省与对殖民地人民的同情。而清冈卓行的《洋槐树下的大连》中主人公对于日本发动的战争提出了反省,并对殖民地人民也显示了强烈的同情。另外,虽然两位作家都具有强烈的故乡丧失感,但成因上存在不同。对《野兽们向往故乡》和《洋槐树下的大连》进行分析与比较,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刻了解二战后从满洲返迁的历史背景,进而唤起对伪满洲国的历史记忆,以期引发读者重新审视并思考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