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艾思奇思想的前后转变(从上海至延安时期)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n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回望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与发展曾经所做的努力,我们可以看到无数怀着崇高理想的仁人志士在寻求民族振兴、救国救民的过程中付出了艰辛与探索。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有很多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而艾思奇正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闻名于国内外;作为一名党的优秀理论工作者,他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研究艾思奇的哲学思想,学习他研究哲学、对待哲学的精神,对于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历史经验,进一步坚持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着重大意义。   本文秉持历史发展和逻辑脉络相一致的原则,以艾思奇哲学活动的时间、地域、节点做线索,分析探究艾思奇的哲学思想发展历程。艾思奇的哲学活动主要分为三个时期:上海时期、延安时期和北京时期。在每一个时期,他都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写出了许多符合人民需要的著作,作出了不朽的理论贡献。然而,通过研究发现,尤其是从上海时期到延安时期的这一阶段,他的思想经历了重大的转变,逐步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上海时期,艾思奇主要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化和大众化,在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上起了重大作用。延安时期,艾思奇主要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和观点应用于中国的具体革命和建设实践中,运用唯物辩证法来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由此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和现实化。   本文即以此为线索,探求艾思奇在上海时期及延安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想,并对其前后的思想变化作出分析、比较和评价,进一步探求这一思想转变给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能提供的思想启示和价值,以期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提供新的切入点,进而推进当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建设。   本文从四个部分对艾思奇的思想转变历程进行梳理和探索:   第一部分论述了艾思奇在上海时期的哲学活动和理论宣传。上海时期,艾思奇主要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化和大众化。艾思奇在上海主要写作了《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思想方法论》等重要的著作,成功地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使一大批中国人走向了革命的道路。   第二部分论述了艾思奇在延安时期的哲学活动和理论贡献。艾思奇到达延安后,其思想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特别是整风运动及以后的著作,都显示了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现实化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心力。具体表现为他努力阐述党在每一个时期提出的中心任务,努力宣传论述毛泽东思想,努力贯彻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等。   第三部分通过对前两部分的分析比较,探索艾思奇思想转变的内在逻辑,即“通俗化、大众化”是“现实化、中国化”的前提和准备,而“现实化、中国化”是为了使马克思主义更加“大众化”,使更多的人掌握马克思主义、应用马克思主义。一方面,只有通俗化、大众化,才能实现中国化、现实化;另一方面,只有中国化、现实化,才能更加充分地大众化。   第四部分是对艾思奇思想的评价。文章通过前三部分内容的梳理总结,得出艾思奇思想转变的意义及艾思奇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本文结合中国目前发展的实际情况,探寻其对我们研究、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启示与价值。
其他文献
智能化多媒体防汛管理系统是以多媒体视讯会议系统为基础,结合相关数据库和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主要用于大范围的汛情数据传输和各级领导及专业部门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