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采用职业流行病学调查及遗传学检测相结合,探索职业危险因素对腰椎间盘退变的影响,及其之间的接触.反应关系;评价维生素D受体(rs731236)、基质金属蛋白酶-3(rs35068180)、TGF-β1(rs1800469)、白介素-1α(rs1800587)的基因多态性与腰椎间盘易感性之间的关系;并采用相加模型分析职业危险因素与遗传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更深入地了解腰椎间盘退变的发病机制,为职业人群的筛检提供理论依据。1.职业接触对腰椎间盘退变的影响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178例腰椎间盘退变患者及284名随机选择的对照进行问卷调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腰椎疾患家族史、腰背部受伤史、职业接触(负重、弯腰、扭腰、振动)、年龄是导致腰椎间盘退变发生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12.70、11.79、8.96、5.46、3.54和1.05(P<0.05)。职业流行病学调查213名铸造厂车间工人、151名羽毛球厂工人以及53名办公室人员,在加权工龄等因素后分析发现,随着负重、弯腰/扭腰幅度、长时间站位/坐位负荷的强度增加,腰椎间盘退变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椎间盘退变的严重程度升高;负重超过50kg、弯腰幅度超过60°、扭腰超过30°、站位/坐位姿势负荷超过10小时,腰椎间盘的患病率最高,呈较强的职业接触-反应关系。2.腰椎间盘退变的遗传易感性研究病例为2005年6月至2006年2月因腰背痛前往浙江省某市医院骨科、推拿科就诊以及两个工厂接受常规体检的工人中,经影像确诊为腰椎间盘退变的患者,总共315例;对照为随机选择当地在医院和社区接受常规体检的人员,以及工厂中未患腰椎间盘退变的工人,排除有腰背痛史或腰椎功能不全者,总共543人。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检测MMP-3、VDR-Taq、VDR-Apa、TGF-β1和IL-1α五个基因的多态性,结果分析发现MMP-3、VDR-Apa的基因突变可能与椎间盘退变的发生有关,携带MMP-3的5A等位基因或VDR-Apa的A等位基因的个体发生腰椎间盘退变的危险性更高,其OR值分别为1.62和1.42(P<0.05)。其他基因的突变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病例组中研究对象根据影像学诊断,将其腰椎间盘退变严重程度分为1级椎间盘均匀性膨出与2级椎间盘突出,分析MMP-3、VDR-Taq、VDR-Apa、TGF-β1和IL-1α的基因多态性与腰椎间盘退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分析发现病例组中携带VDR-Apa的A等位基因和TGF-β1的T等位基因发生椎间盘退变的严重程度更高(P<0.05)。3.职业接触与遗传因素对腰椎间盘退变的协同作用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与Rothman相加模型探讨职业接触与遗传因素对椎间盘退变的交互作用。病例为2005年6月至2006年2月因腰背痛前往浙江省某市医院骨科、推拿科就诊以及三个工厂接受常规体检的工人中,经影像确诊为腰椎间盘退变的患者,总共314例;对照为随机选择当地在医院和社区接受常规体检的人员,以及工厂中未患腰椎间盘退变的工人,排除有腰背痛史或腰椎功能不全者,总共543人。相加模型分析发现MMP-3基因多态性与职业接触因素中的弯腰、振动之间存在正协同作用,(SI=1.93与12.01),等位基因5A携带者同时接触高强度的全身振动和弯腰幅度,发生腰椎间盘退变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分别增加8.80倍和5.39倍,其中归因于协同作用的比例分别为35.2%与82.3%。腰椎间盘退变的环境危险因素有腰椎疾患家族史、腰背部受伤史、职业接触(负重、弯腰、扭腰、振动)、年龄。MMP-3和VDR-Apa基因多态性是腰椎间盘退变的易感基因。MMP-3基因多态性与职业接触因素中的弯腰、振动之间存在正协同作用可增加患腰椎间盘退变的危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