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

来源 :江西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k89848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数据时代,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是一个自动化和最大化的过程,而且对以数字化的形式保存的这些个人信息进行无期限地保存,以用来深度挖掘和机器分析。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对我们生活的渗透,个人信息在数字经济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不仅强调私权利的保护,也要允许公共领域对个人信息的利用,而且线上线下需要采取手段同时保护,尤其是网络侵权,线上泄露方式隐蔽,监管难度高,更值得思考如何采取措施保护个人信息。
  在信息时代之前,受技术限制,那时候的个人信息价值未显现,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更不用提及信息泄露和侵权的问题,即便有也能在国家管理范围内得到有效规制。大数据和云计算快速应用之后,个人信息成为最基础也最有价值的资源。个人信息自带人格属性,又在一定程度上潜在财产价值。不论是政府机关为了实现管理和提供服务,还是商业组织和团体为了商业需要,都需要对个人信息收集、储存和处理。若对个人信息不当处理会侵害信息主体的人格权,损害了信息主体的人格尊严和人格自由。政府收集自然人信息,是出于公共管理,时有正当基础的,公民没有选择的权利;如果做太多要求,不利于商业发展,也不利于人们进行正常社交,因为充分了解信息是每个人作出理智选择的前提。所以本文作者认为对个人信息权的民法保护,是引导公众规范使用个人信息。笔者先对个人信息进行权利定位,以确定其是具体人格权为基础,利用文献分析、中外比较的方法借鉴域外先进成果,结合我国目前的立法进程和现状,得出需要加快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结合人格权请求权和侵权请求权双管齐下的模式、对不同的侵权行为作出不同规制的方式,以此完善立法,促进个人信息权的民法保护。
  本文对个人信息做了概述,将个人信息相关概念进行了比较,认为个人信息应该是一项具体人格权,而非单纯的民事法益,并且进一步讨论个人信息为一项具体人格权比较合理,分析了个人信息权的三大构成要素和特征。从民法保护出发,从现实和理论两个层面阐明民法保护个人信息的必要性。讨论了保护个人信息权对于保护自由、经济价值和对人的全面尊重方面的作用,将个人信息民法保护与公法保护放置讨论,从救济方式和保护范围两个层面着手,比较民法上具有的优势。捋顺我国对个人信息的立法沿革,分析了立法和实践分别存在的问题,侵害个人信息权的行为主要表现为过度收集、非法交易、使用时未做去标识化处理和擅自泄露等,认为我国当前未将个人信息权确定为具体人格权、告知同意规则亟需完善、信息主体和收集管理者权利不平等以及缺乏有效的救济途径等缺憾。比较借鉴了美、德、日这三个立法模式不同的国家法律,从权利基础、立法制度和救济三个方面进行学习。最后对我国个人信息权的民法保护完善提出了一些建议,我国需要明晰个人信息权的定位,加快个人信息权立法进程,用许可合同的方式代替告知同意规则,建议人格权请求权与侵权请求权双管齐下共同保护个人信息权。
其他文献
我国的制造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企业面临着向何处发展的问题、如何发展等问题。而若想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对企业所在行业的价值链结构有所了解,知道产业链上的哪一环节拥有更多的机会。为此本文对各国各产业在价值链上的上下游相对位置与增加值率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价值链曲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文根据国际间投入产出表,从增加值贸易统计的视角,计算并结合了基于前向联系的生产长度和基于后向联系的生产长度,对
学位
联合国计划开发署(以下简称UNDP)于1997年发布第一份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测算了我国各省人类发展水平,之后,UNDP定期发布关于中国的人类发展报告。  然而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进步,上世纪指定的指数体系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因此本文试图在联合国计划开发署提出的“人类发展这指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可持续发展指数和民生指数,从而构建一个用以专门测量中国各省市人类发展水平的指数体系——中国人类发展指数(
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创新已成为与资本、劳动力一样重要的生产要素,是获得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研究与开发(即R&D,以下简称研发)是技术创新的前提。自“十一五”以来,科研创新、科技强国一直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战略,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大背景之下,中国企业在四十年间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企业研发活动、技相关技术创新与其仍有不可忽视差距。党的十九大着重提出:“在二○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