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构式柱在预压轴力作用下侧向撞击后的剩余承载力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yu19860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格构式钢柱以其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安装简单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厂房排架柱、构筑物支撑柱、塔吊等主要承重部位。在使用过程中,难免遭受到外物撞击,轻则引起建筑结构损伤,重则导致建筑物整体倒塌,造成人员伤亡,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对格构式钢柱受侧向撞击后的动力响应以及剩余承载力研究尤为必要。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以总长度为1440mm的格构式钢柱为研究对象,应用有限元软件ABAQUS程序建立模型,对格构式钢柱受撞击后的动力响应及剩余承载力进行计算分析,把计算得到的结果与已有的格构式钢柱侧向撞击试验及轴向静载试验结果进行对比,构件的局部和整体变形、内力、剩余承载力等吻合度较好。结合实际工程,格构式钢柱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承受轴向预压轴力作用时受到外物侧向撞击的作用。对不同预压轴力作用下的格构式钢柱,进行侧向偏心撞击及轴向静载有限元计算分析,研究不同预压轴力对其结构的局部和整体受损变形、内力分布、剩余承载力等问题。得到结论如下:在预压轴力作用下,通过对格构式钢柱的计算分析,得到了试件的应力分布云图,随着预压轴力的增加,试件轴力增大,但试件的结构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形;在侧向偏心撞击作用下,记录格构式钢柱在撞击作用下的冲击力时程曲线、构件局部变形及整体变形情况。通过改变预压轴力值,得到不同预压轴力作用下侧向撞击后构件的破坏形态、内力分布。随着预压轴力的增加,对格构式钢柱结构的冲击破坏形态小幅度减小,撞击点的挠曲值也逐渐减小。预压轴力增加,增大了格构式钢柱的抗冲击能力。预压轴力的改变对试件的冲击力持时、冲击力峰值、冲击力平台值无明显影响;在轴向静载作用下,得到构件的破坏形态、残余变形、剩余承载力时间曲线。预压轴力值为零的G-1组格构式钢柱构件,在轴压静载分析中,受侧向冲击部位出现严重的失稳破坏,屈曲变形方向为落锤冲击方向,整体呈现“V”字型破坏。预压轴力值不为零的G-2、G-3、G-4组在冲击部位的屈曲变形方向为落锤冲击的反方向,构件整体呈现倒“V”字型破坏。不同预压轴力对构件剩余承载力的影响:随着预压轴力值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构件的轴向极限承载力逐渐增加,预压轴力的增加,增强了格构式钢柱的抗撞击能力。
其他文献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地铁已经成为各大城市发展绿色交通的首选模式。地铁区间隧道施工穿越建筑对其造成损伤在所难免,为保证隧道正常施工以及最大程度降低建筑损伤,对地铁隧道区间近距离穿越建筑物进行安全性评估并制定统一的变形控制标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依托太原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双-大区间双线隧道施工超近距侧穿砖混结构的典型工程,采用理论经验分析、现场实测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地铁区间隧
本文根据张文芳教授提出的烧结普通砖砌体结构在强震作用下承重墙呈现弯曲破坏形态,即砌体结构房屋在强震作用下,墙体在下部产生可以逆向闭合的受弯裂缝,从而避免剪切破坏。达到使砌体结构在罕遇地震下不仅可以做到大震不倒的水准,而且还可以通过简单的修理甚至不需要修理就可以继续使用的目的。简述了砌体结构的种类、优缺点以及发展过程,详细描述了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形态。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在砌体结构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
近年来针对老旧建筑的加固改造已成为工程领域的趋势之一。某高校结构试验室建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服役30多年来因其存在诸多安全隐患,维修改造工作迫在眉睫。本文以该实际工程为研究背景,讨论了三种方案,选取相对合理的更换屋盖方案为研究对象,即拟拆除原结构试验室钢屋架及支撑、砼预制屋面板、屋架高度范围内的墙体、抗风柱上柱;新建轻质屋盖——焊接空心球节点网架、矩形钢管檩条及彩钢复合岩棉板,并布置相应轻质墙板;
304奥氏体不锈钢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造型美观、易于维护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和建筑结构。建筑物在服役过程中,除了面临动荷载和高温等单一工况作用外,不可避免的会遭受冲击、爆炸和高温等多灾害耦合作用,结构在耦合荷载作用下会呈现出明显不同的力学性能,其中材料的动态本构关系是分析建筑结构动力响应的必要前提。目前有关于304奥氏体不锈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常温静态、动态及高温等单一工况下,对其在不同温度和应
各类工程建设实践经验表明,很多工程事故和自然地质灾害都与土中水的形态和含量有关。理论研究土体中含水量改变所引起土体的力学和电学相关性能的变化具有重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对今后预防相关工程事故起到重要的技术支撑。目前,对黏土的研究成果丰硕,但对于高岭土和蒙脱土的电化学性质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本文通过室内试验,对高岭土和蒙脱土进行土样制作,将含水量分别为20%、25%、30%、35%、40%的高岭土以
由于高强螺栓剪力连接件可更好的实现结构的装配化,使结构易于安装和拆卸,并有利于材料的回收再利用,实现结构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高强螺栓在组合梁中的受力性能对深入研究装配式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力学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装配式组合梁中钢-混凝土连接界面在高强螺栓连接下的抗滑移性能和抗损伤性能进行相应的试验研究,并在其基础上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相应的构造措施和螺栓作为剪力连接件在推出试验模型中的力
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现象,由于其巨大的破坏力,已成为影响人类生活的主要原因之一。传统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依靠主体结构的破坏来耗散地震能量,结构产生较大的残余变形,震后无法继续使用或修复非常困难。而采用消能减震措施可有效耗散地震能量,其中防屈曲支撑作为一种良好的耗能构件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中,但由于其会产生较大残余变形的缺点,导致支撑性能大大降低。为使支撑同时满足良好的滞回耗能能力和复位能力,本文提出一种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结构形式复杂、跨度大的建筑物逐渐增多。这些建筑物在服役期内的健康状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现场实测可以获得结构的实时监测数据,通过分析风速、加速度响应等数据可以评估结构的健康状态。本文基于太原南站健康监测平台,获得了良态强风及非平稳风的风时程数据和多工况激励下的加速度响应,分别对上述内容展开研究。基于太原南站两个测点采集到的的风时程数据,研究了春夏两季太原南站风场良
古建筑木结构是古代人民和建筑匠人们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文化遗产。然而木材经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服役,不免会产生裂纹、变形和材性劣化等损伤,不利于结构的稳定性,因此对木结构的力学性能研究和修缮加固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依据宋《营造法式》的记载,利用Abaqus软件建立五等材单跨木构架有限元模型,并通过改变木材材性参数的方式模拟榫卯节点和柱脚的材性劣化,通过拟静力往复加载和简谐波加载分析木构架的力学性能,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大趋势下,城市的基础设施规模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地上的空间使用达到了最大化,地下空间的利用开发逐渐受到了各方的重视,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下达到利用的最大最优化,是各国各地面临的最新挑战。而在地下空间的开发过程中,深基坑工程是技术性强、复杂程度高的领域之一,在基坑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中存在着很多技术难题去解决,特别是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遇到的与地下水有关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