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在作物遗传育种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该技术一方面可以快速获得纯合体,缩短育种年限,提高育种效率。另一方面,由小孢子培养获得的胚状体和再生植株还可以广泛的应用于构建遗传图谱、基因定位、转基因育种以及染色体工程等等。 胚胎发生能力和再生植株转化率是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的关键问题。本试验选用60个结球甘蓝品种,6个花椰菜品种,3个抱子甘蓝品种和2个羽衣甘蓝品种,分别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筛选出16份有胚胎发生的材料;选用其中胚胎发生能力较强的材料进一步研究影响甘蓝类蔬菜小孢子胚胎发生能力的因素,统计植株再生率,并对获得的再生植株进行倍性检测和SRAP鉴定。结果如下 1.适于甘蓝类蔬菜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小孢子发育阶段位于单核晚期至双核期,在结球甘蓝培养过程中双核期小孢子数目比例在50%左右为好。 2.培养基中蔗糖浓度为13%时可以诱导较多的基因型产生胚状体,个别结球甘蓝材料需要更高的蔗糖浓度。采用蔗糖浓度先高后低的稀释培养法能够提高启动对称分裂小孢子的数量和胚状体的产量。NAA(0.05mg/L)加BA(0.1mg/L)的激素组合有利于小孢子的胚胎发生。活性炭对胚胎发生的促进作用极其显著。 3.诱导小孢子核第一次对称分裂的温度和时间为33℃ 24h。 4.小孢子胚转化再生植株率平均达到65.53%,不同基因型的植株再生率变化范围在54.8%-70.3%之间。 5.运用形态学、细胞生物学方法检测再生植株的倍性,发现甘蓝类蔬菜具有较高的自然加倍能力,再生群体的自然加倍率均在85%以上。 6.选用两对SRAP引物分析编号为“186”和“203”结球甘蓝材料从不同胚状体获得的再生植株,分别扩增出4条和7条差异带。用上述2对引物对“203”和“186”的来自同一小孢子胚的各5株再生植株进行分析,没有扩增出有差异的条带。表明来自同一基因型不同小孢子胚的再生植株存在遗传差异,即再生植株发生了基因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