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中的声誉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haiquanhan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力求说明在声誉激励与约束下,出于效用最大化的动机,追求个体理性的外部投资者、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家之间的博弈行为。基于此,本文对风险投资中的声誉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层次展开(相关研究结论和定理所涉及的精确数量关系可参见正文): 1、第一个层次(第二章):从风险投资声誉激励约束的一般性机理入手,分析风险投资家或风险企业家的声誉对其未来利益的影响及其对当前行为的激励约束;从信息来源角度,分析项目内部信息和企业外部信息对激励约束方与被激励约束方博弈行为的影响,从而从一个新的角度研究了风险投资声誉激励与约束的作用机理,并揭示了风险投资声誉激励约束不仅存在正效应,而且可能存在负效应;由于在我国作为声誉组成部分的社会信用体系从来就没有在广义范围内存在过,因此本文还从政府监督的角度,研究外部强制力对风险投资声誉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推动与保证作用。 2、第二个层次(第三章):从作为隐性激励约束因素的声誉对显性激励约束因素产生的影响入手,构建风险投资声誉激励约束下薪酬激励约束、控制权激励约束、知识转移激励约束的具体模型,着重分析声誉激励约束与显性激励约束之间的互动机理,指出在风险投资激励约束理论中引入声誉激励约束的积极意义,并给出一些规律性结论,进而论证了声誉在风险投资激励约束机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3、第三个层次(第四章):从确定风险投资参与各方的声誉指标体系入手,通过整理归纳学术界与实业界对风险投资参与各方声誉评估的具体实践,形成指标体系,分别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灰色系统理论、神经网络等构建声誉评估模型,并通过具体实例进行实证检验。 4、第四个层次(第五章):在上述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声誉对风险投资参与各方发挥激励约束作用的深层次原因,探求其理论意义和政策含义,主要基于声誉激励约束的视角,对我国当前的风险投资制度建设提出三点建设性意见。 本文的主要工作可以概括为:系统分析了风险投资声誉激励约束的内在机理;深入探讨了风险投资声誉激励约束与显性激励约束的互动关系;尝试给出风险企业的声誉评估指标体系及其评估模型;并基于声誉激励约束的视角对我国当前的风险投资制度建设提出政策建议。 在本文的主要工作中,所体现的创新之处如下: 1、系统深入地分析了风险投资声誉激励约束的内在机理。声誉在风险投资行业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然而声誉定义及其要素构成的宽泛性导致对风险投资参与各方声誉量化的困难。国内外的学术文献主要基于实证角度对此展开研究,还没有从理论上深入展开。因此,构建理论模型对风险投资声誉激励约束机制做深入分析就显得很有意义。本文在这方面所做的创造性工作在于:a、构建风险投资声誉激励约束机制的一般性数学模型,在继承KMRw经典声誉模型的基础上,根据风险投资的特点对其进行了拓展;b、风险投资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高度信息不对称,而本文则将此进一步细分为内部信息不对称与外部信息不对称,主要考虑项目成功概率等内部信息以及相对业绩比较等外部信息对风险投资家(或风险企业家)声誉激励约束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对业绩比较下的帕累托改进条件;c、将古诺寡头竞争与斯塔尔博格寡头竞争模型进一步拓展为多寡头古诺竞争与多寡头斯塔尔博格竞争模型,以研究风险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市场进入行为,并据此讨论了政府监督管理下的风险企业声誉类型选择与行为策略。 2、系统深入地分析了风险投资声誉激励约束与显性激励约束之间互动关系。由于风险投资是个新兴行业,尚处于发展变革过程中,声誉理论在风险投资领域的研究还主要处于定性阶3段,国内外学术界对风险投资声誉激励约束与显性激励约束的互动关系的定量研究还未多见。本文在这方面创造性工作在于:a、考虑到风险投资的特点主要在于知识导向型以及权益投资导向型,本文修正了哈佛大学冈珀斯与勒纳教授建立的风险企业产出模型与收益分配模型,并在模型中分别引入了能力与努力对产出的贡献系数。b、本文分析了风险投资各方的个人能力、知识存量等声誉指标在动态博弈中的变化情况,系统探讨了这些变化对显性激励约束机制的影响,并据此分别研究了声誉激励约束下的薪酬激励约束、控制权激励约束等显性激励约束机制的运作机理,并做了对比分析。c、本文首次提出风险投资知识转移激励约束机制的概念,指出知识转移激励约束机制也是风险投资显性激励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研究了考虑声誉因素下的风险投资知识转移激励约束机制的运作机理。 3、构建风险企业的声誉评估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利用模糊数学理论、灰色系统理论、神经网络等方法构造声誉等级评估模型。2001年NASDAQ股指大幅度下跌后,国内外风险投资实业界已经高度重视对风险企业的尽职调查,但是国内外学术界目前还很少有关于风险企业声誉评估的相关论文。本文的创造性工作在于:a、根据科学、全面、客观和公正等原则,通过对影响风险企业声誉的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和合理整合,本文在剑桥大学Brady以及Cravens等人工作的基础上,尝试构建风险企业的声誉评估体系;b、考虑到声誉等级评估是一个信息不完全的复杂多因素综合决策问题,本文分别采用改进的FCE方法、灰色系统理论,构建声誉等级评估模型;c、在神经网络熵误差函数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并定义了熵方误差函数的概念,并给出了基于熵方误差的前馈神经网络收敛性定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熵方误差的风险企业声誉评估前馈神经网络模型,极大地提高神经网络声誉评估模型的计算速度。 4、基于声誉激励约束的视角,依次从人才市场建设、行业自律、国家法律意志等层面,对我国当前的风险投资制度建设提出三点建设性意见:a、健全风险企业经理人市场;b、成立全国性风险投资行业协会;c、设立个人破产制度。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全国性风险企业经理人市场,也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全国性风险投资行业协会;另外,许多学者在研究建立适合风险投资发展的法律环境时,强调制定与修改《产业投资基金法》、《有限合伙企业法》、《公司法》等法规,而忽视了引入个人破产制度的重要意义。因此,本文所提出的三点建设性意见,对促进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发展的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且从未中断,据考证中国的酿酒历史可以追溯到6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有着杜康造酒的神话传说。据说商朝人尤爱喝酒,更是因嗜酒亡国。史记记载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现代出土的商朝时期的酒器极多,其中妇好鸮尊最为知名。尽管周成王作《酒诰》告诫殷的遗民不要沉溺饮酒,但周朝的贵族依旧嗜好饮酒,之后的朝代酒一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形成了独特多元的中国酒文化。造型精美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语言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特征,体现着民族的价值观,凝聚着民族的文化。本文将从汉语与英语的差异之中来比对两个民族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汉语;英语;文化差异  作者简介:蔡佳颖(1997-),女,天津人,本科,河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6--01  文化影响语言的形成,语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