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于2014年发起,旨在以电影为纽带,促进丝路沿线各国文化交流与合作。陕西、福建省人民政府轮流主办,目前已经举办六届。作为国家支持的三大国际电影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与上海国际电影节几乎没有可比性,后者已举办22届,成长为中国唯一的A类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创办于2011年,经过9年发展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电影交易市场。与北京国际电影节相比,晚3年创办的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在国际性、专业性和创新性方面均逊色很多,尚未形成明显的特色与优势。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对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的定位与功能、运行机制、影响力进行了分析,并试图结合所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发展对策。具体而言,本文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作为第三个批准设立的国际电影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的定位、特色及运作机制是什么?独特的优势与资源是什么?第二,已经举办了6届的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是否已经初步具有了一定影响力?大还是小?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三,哪些因素制约着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的发展?从哪些方面改进能获得更好发展?论文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并访谈了四位电影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方法,发现:第一,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是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配套的影视文化工程,政策性较强。第二,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初步具备一定的影响力,但影响力并不大,从经济影响力而言,电影交易并不活跃,尚未形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主体的国际电影交易市场和电影产业;从文化影响力而言,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已经初步形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的平台,参赛影片具有一定的多样性;从社会影响力而言,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经过6年的举办吸引了 60余个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与,但由于多方面的因素,社会影响力还较小。第三,制约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发展的主要有政策、市场、选题、参与主体、匹配度和宣传等六个影响因素。基于前述分析,本文认为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在以下方面需加以改进:就丝绸国际电影节举办主体而言,应加强部门间统筹协调,明确分工部署,并探索市场化运营模式,注入创新活力。就国际电影节选片标准而言,一是应提升其国际性,充分发挥电影节作为跨文化交流的功能,在展映单元吸引、增加丝路影片比重,体现影片的多样化;二是在评奖单元,结合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定位,选择更多具备“一带一路”元素、讲好各国故事的优秀影片,体现电影节选片的专业性。在电影节品牌建设方面,应注重整合传播与营销,提升宣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