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研究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C)属于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累及结肠粘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确切的病因至今还未十分确定,认为是免疫、遗传和环境等因素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而引起的,其中与免疫因素的关系最为密切。流行病学调查表明:UC在西方国家比较常见,欧美的发病率显著高于亚洲、非洲人群。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血便、里急后重。其病程迁延不愈,并可能发生癌变。目前,在药物治疗上多以氨基水杨酸类、类固醇激素类、免疫抑制剂和抗菌药为主,但存在不良反应和容易复发等诸多问题。UC属于中医学的“肠澼”、“痢疾”、“滞下”、“肠风”、“脏毒”、“泄泻”等范畴。中医药治疗UC的临床研究和报道逐渐增多,治疗方法包括内治、外治和内外结合治疗,其中内治法,主要是根据不同的证型,应用经方、验方等进行治疗。本病的病位在肠,多以脾胃虚弱为本,湿邪为标,病程日久,累及脾肾,则可见脾肾虚弱。古代经典名方-乌梅丸的主治病机与本证相符,临床上多年来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肯定、副作用小、复发率低。本课题复制TNBS/乙醇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根据UC的发病机制及文献和临床研究,在乌梅丸的基础上,组成两个乌梅丸加减方,旨在观察乌梅丸加减方对TNBS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对UC大鼠致炎因子的作用机制。2.研究方法本实验采用TNBS/乙醇法复制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评价。选用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和两个乌梅丸加减方组。从大鼠的一般情况、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以及结肠黏膜镜下病理形态学等方面评价疗效;选取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及与其相关的三个关键因子IL-1β、TNF-a和P-选择素作为观察指标,探讨乌梅丸加减方对UC大鼠致炎因子的作用机制。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L-1β、TNF-α的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PAF、P-选择素的表达。3.结果3.1处方研究通过对UC的临床用药聚类和频数分析,结合临床经验及文献理论研究,认为UC以脾虚湿盛、寒热错杂为主要病机,证型归属于寒热错杂。乌梅丸为《伤寒论》中的经典方,是寒热错杂证的代表方剂,具有温中祛寒、兼清湿热的功效;四君子汤则为脾气虚证的代表方剂,具有健脾益气之功。本实验根据临床用药情况,将两方合用,加强了乌梅丸的补益作用。3.2乌梅丸加减方对TNBS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保护作用本研究复制TNBS/乙醇UC大鼠模型。随机分为五组,即正常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组(SASP)和两个乌梅丸加减方组。从大鼠一般情况、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结肠黏膜镜下病理形态学等方面,对乌梅丸加减方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模型组一般情况、DAI、CMDI,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经两乌梅丸加减方治疗后,一般情况、DAI、CMDI与模型组有显著性差异。以上结果显示:本实验的UC模型复制成功,乌梅丸加减方对TNBS/乙醇所致的大鼠UC模型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但两个乌梅丸加减方之间无统计学差异。3.3乌梅丸加减方对TNBS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致炎因子的作用机制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乌梅丸加减方可以有效地下调UC大鼠血清中IL-1β、TNF-α的含量,以及结肠组织中PAF和P-选择素的表达。各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加减方二对血清IL-1β的下调作用优于加减方一。其它三个指标,两加减方之间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4.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认为乌梅丸加减方可以多靶点地调节PAF相关的细胞因子网络,其机理可能是:通过下调前炎性细胞因子IL-1β、TNF-α的含量,减轻炎症级联反应,从而减少结肠组织中PAF的表达,使白细胞活化降低,整合素表达减少,中性粒细胞、浆细胞等单个核炎性细胞的活化和浸润减少,血小板活化降低,导致结肠组织中P-选择素表达下降,不能介导白细胞的初始黏附,肠黏膜的损伤减轻,从而起到了治疗UC的作用。其中虽然加减方二对血清IL-1β调节作用优于加减方一,但本实验未能证明加减方二的疗效优于加减方一,这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