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卸荷路径下硬岩破坏面形貌宏细观解译及破裂机制研究

来源 :青岛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tiandegushi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部岩体工程开挖是一个复杂的加、卸荷过程,由此诱发的工程灾害屡见不鲜。对于岩石卸荷破坏机理的研究,传统方法多是在宏观尺度下进行,岩石内部细观结构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测试技术手段的提高,从细观结构角度对岩石破坏演化过程进行表征成为可能。破坏面作为岩石变形破坏过程的记录,蕴含着丰富的破坏细观信息,通过分析岩石破坏面可追溯破坏本质。现阶段对不同卸荷路径下岩体破坏面蕴含破坏机理信息解译不足,本文基于大理岩加、卸荷破坏试验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探索破坏面三维形貌与破坏机理之间的相应关联,利用三维颗粒流仿真试验对大理岩破坏过程的裂纹演化机制与破坏面形貌特征进行定量表征,构建基于破坏面形貌特征的岩石破坏本构模型。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大理岩加、卸荷破坏试验,分析卸荷路径下大理岩变形破坏全过程力学特性,诠释围压及卸荷速率对弹性模量的影响,给出岩样脆性指数随围压及卸荷速率增加的变化规律。试验表明:卸荷速率一定时,卸荷应力水平越高,岩样损伤应力与峰值应力越大;卸荷应力水平一定时,随卸荷速率增加,损伤应力、损伤应变与峰值应力、峰值应变均减小。卸围压过程中,围压-弹模曲线由线性逐渐变为非线性关系,且非线性特征随卸荷速率的增加逐渐减弱,相同卸荷速率下弹模减小量随卸荷初始围压的增加明显增大。10MPa~40MPa围压下脆性指数σB均随卸荷速率增加而增大,且40MPa围压下随卸荷速率增加脆性指数波动性最大。(2)通过加、卸荷路径下大理岩破坏面三维形貌扫描分析发现,随卸荷速率增加,破坏面测点高程值分布趋于集中,且卸荷应力水平越高,测点高程正态拟合相关系数越高;幅度参数Sa与分形维数D随围压增加而减小,且两者与围压均呈线性关系;幅度参数Sa与分形维数D随卸荷速率的增加而增大。随围压与卸荷速率增加,较大的幅度参数Sa对应较大的脆性指数σB;随幅度参数Sa增大,岩样粘聚力c总体呈降低趋势,内摩擦角φ呈增大趋势。分形维数D与破坏面幅度参数存在线性联系,较高的幅度参数对应于较大的分形维数;分形维数D随破坏面粗糙度系数JRC3D的增加而增加,二者呈二次正相关关系。(3)建立大理岩加卸荷破坏的三维颗粒流仿真模型,给出颗粒流仿真试验卸荷速率(MPa/step)与室内试验卸荷速率(MPa/s)之间的转换关系为1MPa/s=0.007MPa/step;基于相对位移场特征,对加、卸荷路径下颗粒流仿真试验三维破坏面进行二次筛选及验证。三维颗粒流仿真试验表明,加载过程中张拉裂纹数量明显高于剪切裂纹数量,且剪切裂纹扩展滞后于张拉裂纹;相比加荷试验,卸荷路径下张拉、剪切裂纹数目均减少;随卸荷速率增加,张-剪裂纹比呈增大趋势;峰值应力前,随卸荷速率增加,裂纹数量急剧减小,卸荷速率对试样破坏的影响体现在裂纹扩展速度上,峰值应力后,随卸荷速率增加,瞬时动能逐渐增大,卸荷速率对试样破坏的影响体现在破坏剧烈程度上。通过分析数值模型的破坏面特征发现,卸荷路径破坏面张-剪裂纹比均大于加荷路径,且围压越高增长幅度越大;破坏面张-剪裂纹比与幅度参数、分形维数D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4)基于大理岩破坏面形貌特征,定义损伤变量d为同一网格间距下破坏面分形维数极小值与分形维数极大值的比值,考虑岩石变形过程中围压对弹性模量的影响,建立加、卸荷路径下修正的硬岩破坏本构模型。本构模型计算的理论曲线与试验曲线吻合程度较高,能够描述大理岩变形过程的整体性状及强度随围压变化的特征。
其他文献
过敏性紫癜是儿童常见的系统性血管炎,目前以药物治疗为主,极易复发。众多学者对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与探讨,HSP的确切病因仍有很多不清楚。近年的研究表明,HSP
21条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老王教你处理人际关系,靠谱。1.不相信那些一见了你就夸奖歌颂个没完没了的人。2.不相信那些动辄汇报谁谁谁在骂你的人。3.不讨厌那些曾经公开地与你
目的:手术是治疗膀胱癌的有效方法,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甚至达到治愈的目的。术后给予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模式,能够降低复发率,延长生存期。尽管采用了手术加化疗的综合治疗,
孵化器作为孕育创业企业、推动创新技术发展的载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推动下,初创企业对孵化业务需求的日益迫切,使得越来越多的民营
当前我国数字化建设中存在公共数字文化结构不合理,针对性、实用性不强,公共数字文化平台互不对接,服务效能较低,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机制不够完善,灵活性、开放度不足等数项问
为适应新环境的变化,高校图书馆正在进行空间变革。文章总结了高校图书馆增加阅览空间,改善阅览环境,拓展服务方式,改进导视系统等变化,并提出了注意空间搭配、加强空间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