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日益多元化,对资金的需求逐年增长,然而农村金融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长期存在,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且久攻不破的难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融资担保制度存在严重缺陷,导致农户和农村企业无法获得相应的金融资源。为解决农村融资难,在中央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各地开展了对农村融资担保方式的积极探索。本文回应现实需要,探究农村融资担保制度的基础理论、现状、问题、创新实践,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绪论部分:首先交代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现实意义,然后进一步明确本文的写作思路,并就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做出说明,最后提出了本文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创新和不足,以作为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第一部分:农村融资担保制度的基本理论。本部分就融资、融资担保制度概念作了明确的界定,并就融资担保制度的法律关系进行说明,将金融公平论和金融权利论作为农村融资担保制度的理论基础,为下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二部分:对我国农村融资担保制度现状的透视。我国农村融资担保的传统模式包括抵押、质押和保证三种。面对不断变化的实践,现在的担保机制存在金融供给体系失衡、担保模式创新不足、担保资源匮乏和风险因素较多等主要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法律制度滞后、农村社会信用制度不健全、产权制度存在障碍以及风险防范机制缺乏。第三部分:对我国农村融资担保制度的实践创新形式进行分析。近年来,为盘活农村资源,各地积极探索融资担保的新形式,在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制度和农户联保制度改革中做出了大胆的尝试,争取建立政府搭台、市场参与的融资担保创新模式。出现了不动产抵押创新为主、中介机构纷纷参与以及动产抵押、质押创新增多的新趋势。第四部分:国外融资担保模式的经验借鉴。相比之下,美国、法国、印度和巴西的农村融资担保制度比较完备,究其共性而言,法律制度完备、农村金融体系合理、政府监管职责明确是农村融资担保制度良好运行的重要保障。第五部分:我国农村融资担保制度的完善。本部分是本文研究的落脚之处,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与第二部分我国农村融资担保制度的困境相呼应,并从担保模式创新、扩大农村担保物范围、产权制度改革和配套机制完善四个大的方面着手,提出了具体的改善措施,以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融资担保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