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相红层是古地磁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以往的古地磁研究主要涉及河流相、湖相红层,对风成红层的古地磁研究较少。因此,对于风成红层剩磁记录的可靠性以及不同沉积过程对剩磁记录的影响等基本问题仍然缺乏清晰的认识。本文对江苏句容盆地上白垩统赤山组风成红层、江西信江盆地上白垩统圭峰群塘边组风成红层和河口组河流相红层开展了古地磁研究,并通过对比风成红层与河流相红层的古地磁结果,探究风成红层剩磁记录的可靠性及不同沉积过程对红层剩磁记录的影响。对风成红层和河流相红层样品进行了逐步热退磁实验、岩石磁学实验、薄片镜下观察以及色度实验,获得以下主要认识:(1)赤山组风成红层低温分量在地理坐标系下的平均方向为:Dg=1 0.5°,Ig=45.8°(n=154,ik=7.5,α95=4.4°),地层坐标系下的平均方向为:Ds=4.0°,Is=40.7。,(n=154,K=7.1,αα95=4.6°),为现代地磁场的粘滞剩磁。逐步热退磁未分离出特征剩磁。岩石磁学结果表明,赤山组样品的磁组构为沉积组构,载磁矿物主要为赤铁矿和磁铁矿。(2)塘边组风成红层低温分量在地理坐标系下的平均方向为:Dg=1.2°,Ig=43.1°(n=149,k=3 1.7,α95=2.1°),地层坐标系下的平均方向为:Ds=12.4°,Is=29.5。(n=149,k=30.3,α95=2.1°),为现代地磁场的粘滞剩磁。仅有19%的塘边组风成红层样品分离出了稳定的特征剩磁,在地理坐标系下的平均方向为:Dg=5.7°,Ig=43.7°(n=25,κ=12.8,α95=8.4°),在地层坐标系下的平均方向为:Ds=15.6°,Is=28.9。(n=25,k=13.0,αα95=8.3°),对应的古地磁极为:Latitude=70.7°,Longitude=245.6°,A95=6.8°。基于塘边组风成红层的剩磁强度衰减曲线在高温段为凸形,而且代表性样品的薄片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显示存在碎屑赤铁矿,推测塘边组特征剩磁为碎屑赤铁矿携带的原生剩磁。岩石磁学结果表明,塘边组样品的磁组构为沉积组构,载磁矿物主要为赤铁矿和磁铁矿。(3)河口组河流相红层低温分量在地理坐标系下的平均方向为:Dg=358.8°,Ig=49.0°(n=66,k=43.8,α95=2.7°),在地层坐标系下的平均方向为:Ds=1.0°,Is=21.7°(n=66,κ=43.8,α95=2.7°),为现代地磁场的粘滞剩磁。逐步热退磁未分离出稳定的特征剩磁。岩石磁学结果表明,河口组样品的磁组构为沉积组构,载磁矿物主要为赤铁矿和磁铁矿。(4)由于赤山组风成红层和河口组河流相红层未能分离出稳定的特征剩磁,将塘边组风成红层的古地磁极与时代相近的赣州群河湖相红层的古地磁及华南晚白垩世的古地磁进行对比,结果一致,表明风成红层的剩磁是可靠的。同时也说明不同沉积过程对红层的剩磁记录没有显著影响。另外,通过对赤山组、塘边组风成红层的薄片观察和红度值比较等进一步分析发现赤山组风成红层遭受了较强的化学风化作用,样品中染色赤铁矿携带的化学剩磁掩盖了碎屑赤铁矿携带的碎屑剩磁;胶结程度对塘边组风成红层剩磁记录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