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肉芽肿病的临床特征及基因诊断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chenst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肉芽肿(Chronic granulomatous disease,CGD)是一种吞噬细胞功能缺陷病,由于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又称还原型辅酶Ⅱ)氧化酶缺陷的某些成分缺失或减少,使吞噬细胞不能有效地产生具有杀菌活性的超氧阴离子及其代谢产物,不能杀伤过氧化物酶阳性细菌与真菌,引起反复严重感染。其临床特征为:婴幼儿期起病,以反复发作严重的细菌或真菌感染为突出表现,感染主要发生在肺、皮下组织、淋巴结和胃肠道等,肉芽肿形成为其特征性表现,肝、脾、骨骼及肛周部位脓肿的形成为重要表现。大约70%的CGD为X-连锁隐性遗传(X-CGD),少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CGD)。   目的:   1.探讨本组慢性肉芽肿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   2.基因诊断X-CGD和AR-CGD患儿,指导临床治疗;   3.基因分析发现携带者,进行相关遗传咨询;   4.对携带者的胎儿进行产前诊断,避免CGD患儿出生。   方法:   1.分析7例X-CGD及1例AR-CGD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   2.经DHR123流式细胞术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试验,检测CGD患儿及家系成员中性粒细胞氧化功能。   3.用RT-PCR及DNA-PCR直接测序法分析7例X-CGD患儿及家系成员外周血细胞的CYBB基因;   4.用RT-PCR及DNA-PCR直接测序法分析X-CGD携带者胎儿羊水细胞CYBB基因,进行产前基因诊断。   5.用RT-PCR及DNA-PCR直接测序法分析1例AR-CGD患儿及家系成员外周血细胞的NCF1基因。   6.用T-A克隆方法分析1例AR-CGD患儿的外周血白细胞NCF1mRNA的多样性。   结果:   1.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   本组7例X-CGD男性患儿,平均起病年龄4个月、诊断年龄2岁。均以“长期反复发热”为主诉入院,反复发作的肺炎最多见(100%),肺结核4例(57.1%),反复腹泻4例(57.1%),淋巴结炎4例(57.1%),肛周脓肿3例(42.9%),真菌性肺炎3例(42.9%),播散型卡介苗病2例(28.6%),败血症2例(28.6%),典型的皮肤肉芽肿1例(14.3%)。主要病原体包括金黄色葡萄菌(42.9%),肺炎克雷杆菌(28.6%),抗酸杆菌(14.3%)。AR-CGD女性患儿,以反复肺炎为主,伴有长期口腔溃疡,其它合并症少。8例患儿均生长发育延迟的表现。实验室检查:8例患儿NBT均为0%;均有IgG、IgA、IgM升高,白细胞升高,以中性为主;6例患儿B超显示:肝脾肿大,50%伴有低密度结节影及钙化灶。3例患儿胸片提示:肺部炎症病变、结节状致密影或团状影等。本组患儿,死亡率高(71.4%),仅2例有明显的家族史。   2.中性粒细胞氧化功能   8例患儿中性粒细胞氧化指数(NOI)为1-2,显著低于正常人(>100),患儿母亲的中性粒细胞氧化指数正常或低于正常人。   3.基因分析   7例X-CGD患儿均存在CYBB基因突变,其中缺失突变3例(1182delC,1091delG,579-582delATTA),拼接错误3例(IVS10+2dupT,IVS5+1G>A,497-498ins115bp),无义突变1例(690C>T)。6例患儿母亲为突变基因携带者。例1X-CGD母亲(携带者)的胎儿正常。AR-CGD女性患儿为NCF1基因纯和缺失突变(75-76 delGT)。   结论:本组X-CGD患儿起病早,病情重,感染隐匿,以肺炎为主,结核感染率高,合并多部位感染,死亡率高。外周血检查白细胞总数增高,以中性为主;均有高丙种球蛋白血症。而AR-CGD患儿起病较晚,感染部位少。NBT试验可筛查本病,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试验可更快速、高效诊断CGD患者。基因序列分析可确诊患者、发现携带者,并进行产前诊断,对CGD患儿早期诊断、正规治疗、改善预后起着重要作用,并为干细胞移植根治本病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商务信函作为涉外商务活动的重要形式,其翻译质量直接影响国际经济贸易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商务信函的写作和翻译须遵循通用的"7C"原则,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其翻译的特点归纳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