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F.R.利维斯1948年在《伟大的传统》一书中称康拉德“位于英语——或任何语言——中最伟大的小说家之列”。自此以后,这位英籍波兰裔的作家便引起越来越多西方评论家的关注。近年来康拉德更是成为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但这些研究大都侧重于《黑暗的心》(1899)和《吉姆爷》(1900)等几部作品,而对《海隅逐客》(1896)则少有人提及。文学伦理学是近年来颇受国内学界关注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与社会伦理学不同,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目的在于对文学进行伦理和道德的客观考察并给予历史的辩证解释。它首先强调这种方法是批评文学的方法,必须同文学的阅读和理解结合在一起,同时又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与道德义务等伦理价值。“道德上的发现应该是每一个故事的目标”是康拉德的创作理念。道德也确实是康拉德小说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运用文学伦理学分析康拉德的小说可以更深刻地挖掘其中的社会及伦理意义。《海隅逐客》是一部具有丰富道德内蕴的作品。道德在小说角色的塑造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道德上的缺陷使得白人“英雄”堕落成“反英雄”,而原本在殖民话语中“道德低下”的殖民地土著居民却通过自己的行为实现了道德上的颠覆。尽管本文可能已经让读者认识到现代英雄的堕落,但是笔者欲借此说明的是更深刻的主题:即康拉德用反英雄的手法勾勒出了英国殖民社会更为清晰的道德轮廓,他哀悼了道德理想主义在现实面前的不合时宜,批判了帝国主义进程中殖民者道德的腐朽堕落,并期待在道德上对读者有所启示。本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以三类不同人物为切入点,以忠诚与背叛这种道德现象为主线,分析了这三种小说角色的英雄化、反英雄化形象,探讨了道德在其性格塑造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并进而探究其背后深层的社会、政治及文化原因。文章继导论部分介绍其理论背景和课题价值后,在第一章首先分析了典型的反英雄威廉斯及其道德上的堕落;然后在第二章分析了非典型的反英雄林格和他的道德理想主义;第三章把重点放在实现了道德颠覆的土著居民上,以此与前两章所分析的白人进行鲜明对照,并指出土著所隐含的英雄特性;最后在结论部分文章表明当时的帝国与殖民话语以及高速发展的工业社会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并最终得出结论:只有道德上的正直和行动上的与时俱进才能使人内心达到平衡进而赢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