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多元主体协同供给研究--以成都市武侯区A中心为例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hhck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老龄化,既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结果,又将不可避免地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挑战。中国的老龄化呈现出数量大、高龄化、“未富先老”的特征,在空前严重老龄化背景下,养老行业的发展迎来了新机遇和挑战。政策的鼓励,加速该行业发展进程,企业也争相创新模式抢占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商机。在此背景下发展养老事业,“9073”的养老格局仍未被打破,养老走进社区、走进家庭仍为主流模式。而面临着养老服务需求多元的现实情境,传统的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社区嵌入式养老开始走进大众视野,在社区中悄然兴起。
  面对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多层次个性化需求以及政府自身需顺应时势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从国家层面到各省市政府也都出台了关于优化养老服务供给的各项政策,鼓励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养老实际的新模式,嵌入式养老模式得到了各省市的进一步的支持。随着市场经济数十年的蓬勃发展和社会组织的发育成熟,使得养老服务的供给不再局限于政府,多元主体的参与成为现有养老服务的显著特征,在养老服务中引入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和竞争机制不仅可以提高服务供给效率,也可以激发市场活力减轻政府的养老压力。
  本文将研究焦点汇集于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中多元主体参与如何有效供给这一议题上,通过对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的发展历程及政策进行梳理以及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基于协同治理理论及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成都市武侯区A中心进行个案分析,从角色定位、权威来源、供给方式等方面入手,总结其实践效果,并借助学者田培杰的协同治理理论框架,从协同动因、协同引擎、协同行为、协同后果四个方面对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供给进行全面分析。发现目前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面临着政府政策制定的系统性整体性缺失、资金仍面临短缺、养老服务供给有限、社区嵌入式养老宣传不足、供需矛盾突出、供给碎片化及缺乏综合性的监督评价体系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需要从完善外部环境保障、催生内生动力源泉、形成多元共振行为、规范监督评估考核四个方面入手进行优化,将重新定位政府、社区、养老企业、志愿者组织、家庭等供给主体的角色以及行为方式进行协同,从而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供有效、健康、持续的养老服务。
其他文献
残疾人群体就业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各级人民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与支持下,我国残疾人就业模式已经从集中就业为主的单一就业模式发展为集中就业、按比例分散就业与个体灵活就业并重的多元安置模式。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福利企业因其落后的经营理念与生产方式不能适应市场化的需求而频临破产;分散按比例就业也停滞不前;庇护性就业存在岗位少、质量低、缺乏岗前培训机会的困境。  近年来,为
协商民主理论的支持者提倡民主“以对话为中心”,在普通民众和各界精英之间搭建起自由、平等的桥梁,以对话、讨论、协调等民主形式,使各方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以及政治生活,为政府决策和立法工作提供合理性与合法性,规避选举民主的不足和弊端。  与西方协商民主相比,中国特色的基层协商民主具有更加广泛的参与主体、更加多样的实践模式和协商形式,特别是协商民主在城乡基层社会的兴起发展过程,表现出我国基层协商民主发
学位
扶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伟大的基层治理实践,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反贫困国家战略,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目前中国正面对扶贫攻坚战的关键时刻,进入扶贫深水期,必须要看到政府行政主导的精准扶贫政策下沉过程中引发许多基层治理问题,乡村地方性知识生产与国家主导的扶贫运动存在断裂,造成扶贫吸收治理的格局,不仅影响到扶贫的成效,也影响了基层治理结构。因此有必要将乡土治理结构与扶贫实践结合起来,以乡村党组织为
学位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在社会生产力达到一定高度之前,经济与环境的矛盾始终存在,近几年,雾霾污染的出现再次印证了这一规律。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各地雾霾污染也不断加剧,影响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城市化建设的进程,雾霾污染始终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环境污染问题之一。工业城市是雾霾污染的主要集聚地,其中以石化工业城市最为明显,该类城市以石油化工产业为经济支柱之一,其产生的废气是城市雾霾的主要来源。本文选取的安
学位
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阶段后,城镇化、扩大内需是实现经济进一步增长的重要举措。2014年浙江省首次提出特色小镇这个概念,并结合当地实际进行了有效探索,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创新型综合经济模式。在秉承五大发展理念的前提下,国家及各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助力特色小镇创建的相关政策、文件,特色小镇已然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各地纷纷开始了特色小镇的创建。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特色
学位
“政策试点”作为国家进行社会治理与政策创新的重要手段,在公共政策领域的应用非常普遍,可谓是中国特色治理方式。已有研究发现,纵使是获得了国家层面的关注与各种政策资源的集聚,“政策试点”也并不总是追求“最优绩效”。在社会治理问题与地方工作重心不一致时,政策执行者往往倾向于“锦上添花”打造政策亮点,而不会投入大量的政策资源以取得令中央满意、可成功推广的政策绩效,其目的在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次优绩效
本文以我国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关键时期,政府精准脱贫绩效评估开始普遍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为背景,尝试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为切入点,以A省Z县精准脱贫第三方评估为实践案例,研究了精准脱贫第三方评估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委托方政府、农户、第三方评估机构三者基于自身利益诉求的利益博弈行为给精准脱贫第三方评估特性带来的消解即制造的现实困境并以此提出相应对策。本文主要采取定性研究的方法,定性资料主要来源于笔者参与A
学位
从2010-2017年,四川的GDP增长率相对量指标经历了由放缓到加速的过程,GDP增长额绝对量指标也由减少转为增加,而在这几年中,我国政府为刺激经济增长,出台了一系列“减税”的政策,从直观来看,这些政策起到了预期的效果,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拉动作用。但GDP的增长是否与“减税”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需要作进一步地更为细致地研究。本文以西部中心省份四川为典型,研究普惠性减税、结构性减税对四川GDP影响,
消除贫困是关乎整个人类社会的重要话题,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推进国家经济发展同时有效实现了贫困人口的大幅度减少,为国际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走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减贫道路,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综合我国推进减贫的发展历程,扶贫对象定位更加精准,扶贫目标更加明确,扶贫内容更加丰富。精准扶贫战略下的产业扶贫,由于其优化资源配置、精准定位贫困农户的显著优势,更是成为了地方政府扶持贫困地区发
学位
从古至今,中国乡村的社会关系是一直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有机体,展现出丰富多样的区域特征。在这个区域里国家官僚与地方社会力量合作共治,形成半正式行政的治理形式。随着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的要求,国家输入大量资源扶持乡村发展,并提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就当代中国乡村治理现状来看,“新乡贤”群体重新被纳入到乡村治理的版图中,成为多元参与治理的重要力量。但是现阶段对新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