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基本建立起了现收现付制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体制,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老龄化进程,养老负担日益加剧,现收现付制逐渐难以维持,因此,我国开始进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体制的改革,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转变。但是,在转变的过程中也产生了隐性债务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隐性债务的问题逐渐显现,严重影响了养老保险基金的正常运营,能否处理好隐性债务的问题成为转型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之一。因此更要加强对于隐性债务的研究。本文主要从隐性债务的定义和隐性债务计算的精算方法两个方面对隐性债务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对于隐性债务的定义的研究,本文在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对比和分析。本文认为,隐性债务的定义应当为支持现收现付制下产生的养老金给付承诺所需的基金数额。因此可以认为隐性债务产生于,在部分积累制实行前退休的职工和部分积累制施行前参加工作但是施行后才退休的职工的退休金的支付责任。在隐性债务的计算方法上,本文应用养老保险的精算方法,对未来隐性债务的现值进行了计算。主要是提出了可以针对不同年龄、性别和退休时间进行分类,然后将每一类别的职工产生的隐性债务进行加总,得到最终的隐性债务规模。另一种方法则是,根据具体的养老保险参加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逐个的计算,最后对每人产生的隐性债务进行加总,这种方式在操作上比较复杂,在计算机系统还没有广泛应用的时候可能是无法实现的,但是随着计算机系统在我国的社保系统的广泛应用,这种计算方法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它的优势就在于通过计算机编程,提取社保数据后,可以对隐性债务的数额进行精确的计算,甚至可以明确计算出其显性化的时间。而且,本文中还特别强调,对于隐性债务的计算中的主要参数的选取是十分重要的,参数的选取和预测直接影响到隐性债务计算的正确性。本文中重点阐述了生命表,工资增长率,养老金相对增长率,折现利率等对于隐性债务的规模测算的重要性,并列举了部分的预测方法。例如,应当将Lee-cater模型预测的未来的死亡率的变化应用到隐性债务的计算中,因为人口的平均寿命的增加必然导致隐性债务的增加。此外还有对于工资增长率的预测,采用了AR模型进行了预测,工资增长率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养老金的增长速度。为了更加直观的展示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规模,本文以辽宁省某市为例,估算了该市的隐性债务的规模,给出了在不同利率和不同的养老金增长率水平下该市的隐性债务的规模。最后,基于对隐性债务的分析,并集合当前各方研究成果,分析了从提高基金收入,减少基金支出,直接向基金注资这三方面入手弥补隐性债务造成的基金缺口,研究了各种方法的利弊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