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铁车站与立交桥的同期同位合建技术是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以及时代的需要所发展出来的产物。现如今乃至以后必将会得到愈来愈广泛的应用,但该技术的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工程实际,尚未建立起相关系统理论研究框架。因此,本文针对该技术特点,对立交桥与地铁车站共站位条件下站桥施工顺序对地铁车站变形及内力的影响进行主要探索。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论文提出桥梁桩基兼作地铁车站框架柱的同位合建创新技术,并根据站桥施工顺序的不同分为“先桥后站”与“先站后桥”两种施工方案。该组合方式不仅能减少拆迁量、避免市政管线二次拆迁,也能缩短建设总工期、节约投资。另外,立交桥与地铁车站通过共用柱共同受力,不致影响外部景观。对“先桥后站”与“先站后桥”两种施工方案进行了三维弹塑性模拟,从上部跨线桥梁墩台变形、地铁车站楼板的变形及受力特点、楼板梁的力学响应及车站框架柱的受力变形等方面对比分析,指出立交桥与地铁车站共站位条件下施工顺序对车站变形及受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针对“先桥后站”施工方案列出典型工程实例,并对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施给予了详细分析。研究表明:立交桥与地铁车站共站位条件下的“站桥合一”式结构体系的施工技术是可行的,且立交桥与地铁车站的施工顺序对车站结构的变形及受力存在较大影响。对典型工程实例——成都中医学院站的站桥结合方式选择、桥梁桩基的协同受力、设计规范的协调、盖挖钢管柱的梁柱节点选型及工程周边建、构筑物的保护措施等方面给予了详细分析,并借助有限元分析软件对钢管柱环梁节点在实际受力情况下的正常使用状态的受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通过在立交桥与地铁车站共用框架柱条件下采用“站桥合一”创新技术,“先桥后站”施工表明了“站桥合一”施工技术的可行性;盖挖钢管柱的梁柱节点中钢结构部分均未进入屈服,同时混凝土部分稳定,节点能够满足最不利工况组合的承载力要求。从工程的现场实测数据发现其周边建、构筑物均处于安全状态,证实了邻近结构的保护措施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