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临床上治疗髋臼内陷症的有效治疗方法,能够恢复患髋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是内陷髋臼骨质多差,且存在不同程度的骨缺损,所以植骨后骨长入时间延长,患髋康复时间延长,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甚至存在假体松动等风险。近年来,随着祖国医学“肝主筋、肾主骨”理论的基础研究进一步深入,围手术期应用中药优势明显,中医、西医结合治疗髋臼内陷症或许能够加速患者康复。
目的:通过观察填髓胶囊联合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内陷症的近期临床疗效,探讨中药作用疗效及手术技术要点,为临床治疗髋臼内陷症提供一种更加有效的思路与方法。
方法:将河南省中医院关节科2018年2月-9月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髋臼内陷症患者31例(33髋),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继发14例、强直性脊柱炎继发11例、髋关节中心性脱位继发6例。中医辨证均为肾虚血瘀证型,依次编号,根据不平衡指数最小分配原则,随机分为治疗组(16例)和对照组(15例),均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组术后第二天开始服用河南省中医院院内制剂中成药填髓胶囊(口服,一日三次,一次6粒),持续服用3个月。通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主要症状、体征、X线检查等指标包括:通过测定治疗前后患者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的改善情况;应用NRS数字分级法评价不同治疗方式对患髋疼痛的变化情况;通过手术前后各个时间点骨盆正位X线片:髋臼杯中心到髂坐线(kohler线)距离的变化以及髋臼杯中心到坐骨结节的连线的距离变化,评估旋转中心的重建情况,并通过观察术后各个时间点的水平及垂直变化情况评估假体稳定情况;通过观察不同时间点骨盆正位X线片上:植骨区骨小梁的通过情况,评估植骨愈合情况;统计术前、术后1、3、6个月各个时间节点上述指标,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术中无医源性骨盆骨折或盆腔结构损伤。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
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例数、体质量指数、继发因素、术前髋关节功能评分、NRS数字分级法、髋臼内陷分级比较,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后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NRS数字分级评分较术前降低,患髋疼痛减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治疗组与对照组短期回访:Harris评分两两比较(术后6月内)有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RS数字分级法两两比较(术后6月内),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术后髋臼旋转中心均接近正常,旋转中心较前明显向外和向下移位。股骨头中心至Kohler线水平距离较术前增加,股骨头中心至坐骨结节连线的垂直距离较术前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5.通过观察随访X线片:植骨区骨小梁,评估植骨愈合情况,短期回访治疗组术后各个时间点骨小梁通过植骨区例数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内陷手术方案、手术路径,但由于样本量小,随访时间短,仍需大样本进一步验证、规范;
2.术后6个月内各项指标表现出较好的临床疗效,提示中西医结合能够加速患者功能康复,但后期应扩大样本量,进一步探讨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3.中成药填髓胶囊,可以局部改善微循环,促进髋臼植骨区再血管化,加速植骨区的爬行替代,假体与周围骨质的早期骨长入,使患者早期下地,提高手术疗效,促进快速康复,进一步达到有效减轻疼痛,恢复患髋功能,重建内陷髋臼目的。
目的:通过观察填髓胶囊联合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内陷症的近期临床疗效,探讨中药作用疗效及手术技术要点,为临床治疗髋臼内陷症提供一种更加有效的思路与方法。
方法:将河南省中医院关节科2018年2月-9月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髋臼内陷症患者31例(33髋),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继发14例、强直性脊柱炎继发11例、髋关节中心性脱位继发6例。中医辨证均为肾虚血瘀证型,依次编号,根据不平衡指数最小分配原则,随机分为治疗组(16例)和对照组(15例),均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组术后第二天开始服用河南省中医院院内制剂中成药填髓胶囊(口服,一日三次,一次6粒),持续服用3个月。通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主要症状、体征、X线检查等指标包括:通过测定治疗前后患者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的改善情况;应用NRS数字分级法评价不同治疗方式对患髋疼痛的变化情况;通过手术前后各个时间点骨盆正位X线片:髋臼杯中心到髂坐线(kohler线)距离的变化以及髋臼杯中心到坐骨结节的连线的距离变化,评估旋转中心的重建情况,并通过观察术后各个时间点的水平及垂直变化情况评估假体稳定情况;通过观察不同时间点骨盆正位X线片上:植骨区骨小梁的通过情况,评估植骨愈合情况;统计术前、术后1、3、6个月各个时间节点上述指标,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术中无医源性骨盆骨折或盆腔结构损伤。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
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例数、体质量指数、继发因素、术前髋关节功能评分、NRS数字分级法、髋臼内陷分级比较,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后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NRS数字分级评分较术前降低,患髋疼痛减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治疗组与对照组短期回访:Harris评分两两比较(术后6月内)有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RS数字分级法两两比较(术后6月内),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术后髋臼旋转中心均接近正常,旋转中心较前明显向外和向下移位。股骨头中心至Kohler线水平距离较术前增加,股骨头中心至坐骨结节连线的垂直距离较术前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5.通过观察随访X线片:植骨区骨小梁,评估植骨愈合情况,短期回访治疗组术后各个时间点骨小梁通过植骨区例数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内陷手术方案、手术路径,但由于样本量小,随访时间短,仍需大样本进一步验证、规范;
2.术后6个月内各项指标表现出较好的临床疗效,提示中西医结合能够加速患者功能康复,但后期应扩大样本量,进一步探讨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3.中成药填髓胶囊,可以局部改善微循环,促进髋臼植骨区再血管化,加速植骨区的爬行替代,假体与周围骨质的早期骨长入,使患者早期下地,提高手术疗效,促进快速康复,进一步达到有效减轻疼痛,恢复患髋功能,重建内陷髋臼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