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的颈动脉血管病理变化,比较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变化,研究牙周干预对Ⅱ型糖尿病(T2DM)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大鼠的影响?。方法44只清洁级大鼠,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7只)、B组(T2DM组,8只)、C组(CP组,14只)、D组(T2DM+CP组,15只)。据是否进行牙周干预,再将C、D组随机分为:C1/D1不干预组、C2/D2牙周干预治疗组,7只/组。通过内眦静脉的采血方法,在干预前1周(T1)、第一次干预后1周(T2)、第二次干预后1周(T3)、3周(T4)、5周(T5)五个时间点采血,干预前后的血清炎症因子IL-6的含量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来检测,颈动脉血管在制成石蜡切片后,HE染色,光镜下观察变化情况。结果1.颈动脉病理结果显示:A组血管形态正常;B组(T2DM组)多数颈动脉管壁显著增厚,内膜表面富含炎症细胞,较多的空泡性变,纤维排列杂乱;C/D组颈动脉血管壁形态变化程度不一,其中C1/D1不治疗组变化较大,管壁增厚明显,泡沫、炎症细胞广泛的黏附存在于管壁,弹性纤维紊乱,且D1组变化程度更大;而C2/D2牙周干预组的颈动脉管壁厚度不同,局部少量的泡沫细胞,炎症细胞数量也较少,纤维排列有改善,而C2组颈动脉血管状态改善更明显;2.血清学结果:B组IL-6含量在观测期间是呈持续增高的走势(P<0.001);C1、D1组的IL-6在观测期间也是持续上升的走势,且IL-6含量在最后时间点时分别高至(C1/D1:337.985±35.866/487.724±18.831,pg·L-1,P<0.01);且D1组IL-6含量在干预后时间点明显高于C1组(P<0.01);与干预前各组基线相比,干预组C2、D2(除C2组第三个时间点)IL-6的含量在干预后,随时间的变化是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干预后1周升高,此时含量分别为(C2:290.212±20.218/D2:656.802±54.232,pg·L-1),并在第三个时间点开始下降(P<0.05);且C2/D2牙周干预组IL-6含量干预后时间点,均低于不治疗组C1/D1组相比(P<0.01,除第三个时间点外);结论1.IL-6不仅参与了慢性牙周炎及T2DM的发生发展,且可能与血管相关病变的发生发展有关。2.若不及时控制慢性牙周炎症,则可能会加重CP及T2DM的病变程度,促进CP及T2DM血管病变的形成及进展;3.牙周干预短期内可能会增强机体炎症状态,增加颈动脉血管发生病变的风险,而长远效果来看则有可能会降低机体炎症,而改善颈动脉血管的病变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