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和意义: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 of spinal cord,SCD)是神经系统疾病中为数不多的临床可治愈疾病,治愈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否则将导致神经系统不可逆损害而致残。SCD的发病机制不明,多数学者认为可能与维生素B12缺乏有关,但临床上发现部分患者并未合并维生素B12缺乏,所以SCD的病因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而目前国内外尚缺乏从基因学角度对SCD病因的探讨。本研究通过病例-对照方法,试图发现MTHFR基因多态性是导致SCD发病的遗传易感因子及其可能的机制,旨从遗传学角度进一步阐明SCD的发病机制,为SCD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新的科学依据。研究方法:该研究经过陕西省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连续纳入2018年8月至2020年3月在陕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或者门诊确诊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作为病例组;同时纳入在陕西省人民医院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或无遗传性疾病、无神经系统严重疾病的住院病人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等进行分析比较;通过抽取静脉血检测所有患者MTHFR C677T及MTHFR A1298C基因多态性、血清Hcy浓度、维生素B12水平等指标,并分别进行分析比较。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血清维生素B12及Hcy的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估计95%置信区间(95%CIs)的优势比(ORs),识别SCD的危险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149名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病例组52人,对照组97人,两组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2.通过两组间的Hcy浓度、维生素B12浓度、叶酸浓度及大细胞性贫血病史进行对比,病例组的血清Hcy浓度(62.015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16.910μmol/L)(P<0.001)。两组间大细胞性贫血病史及维生素B12的缺乏率存在显著差异(P<0.001);而两组间叶酸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1.000)3.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MTHFR C677T基因型多态性存在显着差异(P=0.015)。病例组中T等位基因出现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0.2 vs.52.6%),病例组中的C等位基因出现频率低于对照组(24.2 vs.48.1%)(P=0.003)。而MTHFR A1298C基因多态性在两组间不存在显著差异。4.在149名受试者中,将MTHFR基因多态性C677T分为三组基因型,三组间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中位数上具有统计学意义(H=27.205,P<0.001),经过两两对比,血浆HCY浓度677CC组与677TT组及677CC组与677C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三组之间基因型在血浆B12和叶酸浓度上无统计学差异(P=0.439和P=0.773)。5.所有参与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维生素B12浓度呈微弱的负线性相关(rs=-0.450,P<0.001)。而同型半胱氨酸与叶酸未发现相关性。6.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SCD发病有关,677T等位基因可能是其危险因素,而MTHFR A1298C基因多态性与SCD发病无明显相关。7.用单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同型半胱氨酸是SCD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次是维生素B12缺乏和677TT基因型。结论:该研究结果表明,MTHFR 677TT突变与中国人群中的SCD密切相关,可能是SCD的遗传易感因素;而MTHFR A1298C基因多态性并不能使SCD发病风险增加,研究还表明,MTHFR 677TT突变可能通过降低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活性,影响了同型半胱氨酸向蛋氨酸的转化,从而影响了神经髓鞘的合成,因此,检测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对于SCD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为SCD的筛查、诊断及预防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