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萘酰亚胺类Cu(Ⅱ)离子比率荧光探针的ICT机理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萘酰亚胺类Cu(II)离子探针是一类具有分子内电荷转移特征(ICT)的比率型荧光分子探针,其荧光团内有着强的电子“推-拉”体系,与Cu(II)离子络合后导致荧光发射波长红移或蓝移,是用于检测Cu(II)离子的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荧光探针。为了从微观上研究ICT机理的过程,我们运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以及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研究这类分子探针的光物理性质。应用DFT方法对N-丁基-4,5-二[2-(苯胺基)乙胺基]-l,8萘酰亚胺(探针B)和4,5-二[2-(胺基)-N-(苯基)-乙酰胺基]-l,8萘酰亚胺(探针C),以及探针与Cu(II)离子结合后的基态进行几何结构优化。通过自然键轨道分析(NBO),考察了探针分子及其Cu(II)离子络合物的成键特性及电子结构。基于基态结构,应用TDDFT进行了激发态计算,并进一步完成激发态结构优化和发射光谱的计算。通过计算证明了探针分子对Cu(II)离子识别机理和荧光发射的分子内电荷转移(ICT)机理。结果表明,探针B与Cu(II)离子络合后,诱导萘胺氮原子脱氢,并与相邻的萘环形成C=N双键,使得共轭体系被延长,偶极矩增大,更有利于萘胺基N原子上的p电子向萘环的π*轨道转移,因此导致吸收波长和荧光发射波长红移。探针C在激发态,萘胺基N原子的杂化状态发生改变,一个N与萘环形成C=N双键,N上p电子向萘环共轭体系转移部分电子,形成ICT态,因此发射波长红移。与Cu(II)离子络合后,与萘环相连的C–N键的转动受到限制,在激发态时不能形成共平面的构型,因此不能转化为ICT态,所以络合物C-Cu(NO3)2只能发射LE态(局域激发态)的荧光波长,相对于探针C的发射波长是蓝移。另外,激发态时,萘胺基N原子的一个电子很容易转移到Cu(II)的空d轨道,消除了顺磁效应,抑制了由于Cu(II)离子的顺磁效应所导致的荧光淬灭。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分析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化疗常见不良反应的护理措施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4月至2012年5月收治入院行术后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针对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困惑与问题,高校和教师要共同参与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制订与实施。高校层面,应
苏轼经"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其政治处境、物质生活、精神面貌皆处于空前惨淡状态。在此期间,苏轼主观上选择"心隐"的生存方式,冲破"隐"与"仕"的二元对立,在随遇而安、随缘自适的创作心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旅游方式,受到大众的广泛青睐。自然保护区凭借其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也参与到生态旅游开发中来。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涉及到生态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为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推行了一系列旨在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农村义务教育政策体现公平性
在新课程背景下,评判学生学习的好坏不仅仅局限于考试成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体育教育中的足球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项运动,也是学校和家长非常注重的体育
介绍了建邦高线PF链运行现状及控制原理,提出了控制系统存在的缺陷和改进措施,完成了现场检测装置的安装及防撞程序的编写,经过长时间的实施运行,验证了改造的成功,消除了合
<正>残缺之爱之一——艾丝美拉达《巴黎圣母院》中的女主角艾丝美拉达是一个至美至善的少女。她艳丽无比、风情万种,面对她的美,像格兰古瓦这样的普通男人自是艳羡不已,无法
专题研讨式教学是小组成员对共同关注的问题互相交换意见,共同探讨解决方案的教学活动。研讨式专题教学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正向着大型化、规模化发展,而对于大中型企业,员工、职称等跟工资管理有关的信息随之急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单靠人工来处理员工的工资不但显得力不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