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环境习惯法在中国及其出路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M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环境制定法作为国家法自上而下推行、实施,以解决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的今天,环境习惯法并没有作为“环境法的本土资源”加以重视。然而,环境习惯法是确确实实存在着的并且从过去到现在一直运行的民间规范。作为相对独立于环境制定法的法规范,它在环境制定法触及不到的,影响微弱的领域一直发挥着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作用。它的产生条件,展现方式以及环境治理方式无一不体现着不同地域的地理特征和人文色彩,彰显着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方式。环境习惯法在当下的适用中确实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困境形成的原因来源于自身,也来自外在。它自身的封闭性、落后性、庞杂性与松散性等弊端决定了其只能在特定的地域、文化中局限的运行,缺乏成为统一的普遍的国家法大范围推广的基础。外在的原因诸如城市化的发展,地域文化衰落,制定法的排斥等等都在挤压着环境习惯法的生存空间。加强对环境习惯法的研究与支持,发挥利用村规民约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作用,探索在法治国家背景下环境习惯法与环境制定法之间的良性互动,是笔者提出的三点建议。因为现代法治化应是立足于本土传统之上的吸收外国法治知识和经验的过程,现代环境法的建立与完善也应着眼于此。因此,在环境制定法成为主导的环境法规范的当下,寻找本土的环境习惯法的出路,为其保存、拓展生存的空间需要成为环境法学界重视的课题。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大连市友谊医院尿培养分离病原菌的分布特征和耐药性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13-03—2014-02泌尿系感染患者尿培养分离出的病原菌分布
目的:探讨健脾益肾活血方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疗效.方法:84例慢性肾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的同时,静脉点滴大剂量黄芪注射液;治疗组在对
体系化思维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对于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中的理论创新及实践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时期,我们要以体系化的视角去探究习近平新
叙事伦理是孕育于1980年代、形成于1990年代初的文艺理论范畴。1990年代后期,经由刘小枫等学者介绍,传播至国内学界,并成为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视野和方法,为现当代文学拓展学科创新空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毕飞宇是成名于1990年代的“60后”作家代表,其小说叙事的核心旨归是对个体生命伦理的观照与表现,在叙事中完成了作家、人物与读者间生命感觉的对话与共鸣。毕飞宇在对现实的敏锐体察下,着力探寻个体
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大平台”、“两个大圈”、“三大中心”、“四大载体”、“五大重点”、“六块短板”战略,宁波市“十三五”时期规划实施产业转型、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