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 HSV-1)主要诱发口咽部疱疹,引起口腔粘膜溃疡、水泡状病变、水肿等,病程一般为2-3周,疾病痊愈后病毒可进入潜伏状态,一旦机体免疫力下降,该潜伏状态的病毒便能反复引起复发性感染。这种复发性感染的策略,一方面可能是HSV-Ⅰ通过进化对宿主产生了近乎完美的适应,另一方面也表明宿主在进化过程中可能形成了针对HSV-Ⅰ感染的较为理想的控制模式。因此,HSV-Ⅰ感染的细胞可作为一种理想的研究细胞抗病毒方式的模式细胞之一。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感染相关抑制蛋白(HSV-1 infection related repress protein, HIRRP)是一个结构和功能仍未见报道过的蛋白。我们前期的工作发现HIRRP能在HSV-Ⅰ感染的L02细胞内高表达,表明HIRRP可能参与了细胞抗病毒感染这一重要的生物学事件。Northern blot显示HIRRP在未感染细胞的G0/G1期、S期均有低水平的组成性表达;半衰期理论预测显示HIRRP具有较长的半衰期(30 h),表明HIRRP的调控方式可能是存在于转录水平,从经济原则角度来说,这种调控方式可能与机体应对病毒感染这种低概率事件是相协调、相一致的。然而,HIRRP在细胞内参与抗病毒感染的具体作用机理仍不清楚。为此,我们以HIRRP为诱饵构建了pGBKT7-HIRRP载体,用酵母双杂交技术从人肝细胞cDNA文库中筛选出了多种可能与HIRRP发生相互作用的候选蛋白,如玻连蛋白(Vitronectin,VTN)、活化转录因子5 (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5,ATF-5)、COX2、COX3、NADH1、NADH4等,其中VTN引起了我们较浓厚的兴趣。之前的研究表明VTN作为一种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参与了促细胞黏附、迁移、生长、存活、增殖、分化以及凝血和纤溶等多种生物学事件,但有关VTN是否在细胞内也存在某种生物学功能却未见报道过。因此,我们以VTN这种多功能蛋白为研究重点,通过体内免疫共沉淀和双荧光共定位实验,以及体外的促细胞增殖实验和细胞抗病毒实验,证实了HIRRP和VNT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初步的功能也分析显示,两者的相互作用,具有协同促进细胞抗病毒的效应。由此,我们得出结论,HIRRP和VNT在细胞内能发生相互作用,并猜测这种作用与细胞的抗病毒感染活动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