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慢性胃炎患者的收集观察,进行前瞻性的研究,总结分析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并探讨其与性别、年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诊断分类、胃黏膜糜烂、病理组织学等的相关性,为慢性胃炎的中医诊断、辩证分型、治疗提供依据,更好的服务于临床。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通过统一的临床调查表格,共收集197例慢性胃炎患者,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病程、既往史、手术史、家族史等基本资料,并观察患者胃镜所见及病理诊断结果,以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1年天津)[1]为标准,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慢性胃炎诊疗指南中标准,以确诊慢性胃炎。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则认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本次研究共纳入病例197例,其中女性111例,男性86例,男女比例为(0.77:1)。年龄范围为17岁—83岁,平均年龄53.17±15.74岁。中年女性发病例数最多。(2)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脾胃虚寒证为28.4%,所占比例最高;肝胃郁热证为24.4%,居第二位;余证型依次为肝郁气滞证占19.3%,脾胃湿热证为16.7%,胃阴不足7.1%,胃络瘀阻最低为4.1%,与肝郁有关的证候可达到43.7%。(3)HP检出例数为159例,检出率为80.71%。各证型HP感染比例排序为胃络瘀阻证100%>胃阴不足证92.9%>肝郁气滞证81.6%>肝胃郁热证79.2%>脾胃湿热证78.8%>脾胃虚寒证76.8%。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HP感染率在中医各证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651,P>0.05)。(4)中医各证型中肝胃郁热证出现肠胃反流的比例最大,占27.08%,其余依次为脾胃湿热证15.15%、肝郁气滞证13.16%、胃络瘀阻证12.5%、脾胃虚寒证5.36%。胃阴不足证未检出肠胃反流。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肠胃反流在中医各证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P<0.05)。肝郁气滞证、肝胃郁热证与脾胃虚寒证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肝胃郁热证与胃阴不足证两组间有明显差异。(5)中医各证型中镜下出现糜烂相以脾胃湿热证最多为48.48%,其他证型依次为胃络瘀阻证37.50%=肝胃郁热证37.50>胃阴不足证35.71%>脾胃虚寒证28.57%>肝郁气滞证13.16%。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胃黏膜糜烂在中医各证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P<0.05)。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与肝郁气滞证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6)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病理组织学的相关性:轻度活动以脾胃虚寒证为主;中度活动以肝郁气滞证、肝胃郁热证为多。轻度萎缩以胃络瘀阻证最多,肝郁气滞证、脾胃湿热证次之;中度萎缩主要以胃阴不足证为主。轻度肠化以肝郁气滞证最多,脾胃虚寒证次之。中度肠化以肝郁气滞证为多。不典型增生以脾胃湿热证为主,脾胃虚寒证及肝郁气滞证次之,其他证型未检出。经Kruskal-Wallis H非参数检验,各证型间在病理组织学上改变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分型的比例排序依次为脾胃虚寒证>肝胃郁热证>肝郁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2.胃黏膜糜烂与慢性胃炎的中医各证型的关系密切,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明显多于其他证型;肠胃反流与中医各证型关系密切,其中肝胃郁热证与其他证型差异明显。3.性别、年龄、分类、HP感染与中医证型无关。4.慢性萎缩性胃炎在病理组织学的改变与中医证型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