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镜下表现相关性探讨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a7153626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慢性胃炎患者的收集观察,进行前瞻性的研究,总结分析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并探讨其与性别、年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诊断分类、胃黏膜糜烂、病理组织学等的相关性,为慢性胃炎的中医诊断、辩证分型、治疗提供依据,更好的服务于临床。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通过统一的临床调查表格,共收集197例慢性胃炎患者,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病程、既往史、手术史、家族史等基本资料,并观察患者胃镜所见及病理诊断结果,以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1年天津)[1]为标准,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慢性胃炎诊疗指南中标准,以确诊慢性胃炎。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则认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本次研究共纳入病例197例,其中女性111例,男性86例,男女比例为(0.77:1)。年龄范围为17岁—83岁,平均年龄53.17±15.74岁。中年女性发病例数最多。(2)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脾胃虚寒证为28.4%,所占比例最高;肝胃郁热证为24.4%,居第二位;余证型依次为肝郁气滞证占19.3%,脾胃湿热证为16.7%,胃阴不足7.1%,胃络瘀阻最低为4.1%,与肝郁有关的证候可达到43.7%。(3)HP检出例数为159例,检出率为80.71%。各证型HP感染比例排序为胃络瘀阻证100%>胃阴不足证92.9%>肝郁气滞证81.6%>肝胃郁热证79.2%>脾胃湿热证78.8%>脾胃虚寒证76.8%。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HP感染率在中医各证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651,P>0.05)。(4)中医各证型中肝胃郁热证出现肠胃反流的比例最大,占27.08%,其余依次为脾胃湿热证15.15%、肝郁气滞证13.16%、胃络瘀阻证12.5%、脾胃虚寒证5.36%。胃阴不足证未检出肠胃反流。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肠胃反流在中医各证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P<0.05)。肝郁气滞证、肝胃郁热证与脾胃虚寒证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肝胃郁热证与胃阴不足证两组间有明显差异。(5)中医各证型中镜下出现糜烂相以脾胃湿热证最多为48.48%,其他证型依次为胃络瘀阻证37.50%=肝胃郁热证37.50>胃阴不足证35.71%>脾胃虚寒证28.57%>肝郁气滞证13.16%。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胃黏膜糜烂在中医各证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P<0.05)。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与肝郁气滞证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6)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病理组织学的相关性:轻度活动以脾胃虚寒证为主;中度活动以肝郁气滞证、肝胃郁热证为多。轻度萎缩以胃络瘀阻证最多,肝郁气滞证、脾胃湿热证次之;中度萎缩主要以胃阴不足证为主。轻度肠化以肝郁气滞证最多,脾胃虚寒证次之。中度肠化以肝郁气滞证为多。不典型增生以脾胃湿热证为主,脾胃虚寒证及肝郁气滞证次之,其他证型未检出。经Kruskal-Wallis H非参数检验,各证型间在病理组织学上改变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分型的比例排序依次为脾胃虚寒证>肝胃郁热证>肝郁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2.胃黏膜糜烂与慢性胃炎的中医各证型的关系密切,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明显多于其他证型;肠胃反流与中医各证型关系密切,其中肝胃郁热证与其他证型差异明显。3.性别、年龄、分类、HP感染与中医证型无关。4.慢性萎缩性胃炎在病理组织学的改变与中医证型无关。
其他文献
在刑事一体化理论蔚然成风的背景下,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之关系尚缺乏系统性的深入研究。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范性变迁揭示了两者从最初的混合到分离再到一体化的轨迹和趋势,它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不够完善而导致信息双向交互问题以及传输的实时性和可靠性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通过建立虚拟数据平台模拟各类工业和居民负荷,实现仿真环境采集系统、前置
目的分析影响肺结核患者治疗转归的有关因素,为结核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1993—2001年世界银行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期间涟源市卫生防疫站4 747份肺结核病历资料,对影
患者男,48岁.间断胸痛伴阵发性呼吸困难5年.加重1个月。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内径明显增大.左房轻度增大,右房轻度增大.右室内径正常;室间隔及左室壁厚度增厚.室间隔运动减低,余室壁
三轴车辆高速在转向中,若对车辆进行制动,将会导致车辆各车轮垂直载荷重新分配,垂直载荷的变化导致车辆外侧车轮侧向力增加,而内侧车轮的侧向力则会减少,这都将导致车辆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