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南缘白垩系--古近系界线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ang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再次对准噶尔盆地南缘的紫泥泉子组展开了系统、全面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录井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不仅在露头区紫泥泉子组创名剖面和其它剖面的紫泥泉子组新发现一批重要的介形类及轮藻化石,而且获得了包括铱在内的铂族元素含量异常及碳、氧稳定同位素异常的首次突破性发现,使准噶尔盆地白垩系—古近系年代地层界线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是国内迄今为止除吐鲁番盆地连木沁剖面外第二条发现有铱等铂族元素异常变化和碳、氧稳定同位素异常的陆相K/T界线剖面,典型特征铱含量升高与目前国际上陆相K/T界线研究最为精准的北美地区相似。这一发现对我国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价值。  露头区紫泥泉子组两段性明显,以该组中上部区域性分布的厚钙质结核层为界,将其划分为上、下两个岩性段。上、下两段化石面貌迥异易于识别。但上段的介形类、轮藻化石组合面貌与上覆地层安集海河组所含同类组合存在过渡关系难以区分,只是丰度和分异度上远较上覆组合低。依据化石分布资料证明紫泥泉子组的时代应为晚白垩世—中始新世。  南缘覆盖区的钻井剖面中普遍见到晚白垩世Talicypridea介形类组合;在10口钻井的紫泥泉子组下段发现了或与晚白垩世介形类化石共生的两类晚白垩世孢粉化石组合:1) Schizaeoisporites retiformis—Rugubivesiculites rugosus—Classopollis annulatus(RtA)组合,以Schizaeoisporites和Classopollis比较发育为特征;2)Schizaeoisporites grandus—Parcisporites parvisaccus—Liliacidites creticus(GPC)组合,以松柏类具囊花粉非常发育,Classopollis只少量出现为特征。井下晚白垩世介形类、孢粉组合佐证了紫泥泉子组的时代结论,并提供了关于井下白垩系—古近系界线位置的重要线索。  通过对2010年野外采集样品的综合分析研究以及对以往井下化石的观察和资料分析,基本锁定了准噶尔盆地南缘白垩系—古近系界线所处的大致范围:露头区位于厚钙质结核层附近向下至晚白垩世介形类消失的顶界之间;覆盖区可能位于晚白垩世介形类分布的顶界或之上某处。据此对筛选出的2条露头剖面及2口钻井剖面在预定的界线位置附近进行了二次加密采样,开展较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结果在1条露头剖面和2口钻井剖面中发现了包括铱在内的铂族元素含量异常,4个剖面均发现了碳、氧稳定同位素δ13C和δ18O值的异常变化。铱等铂族元素含量异常均出现在厚钙质结核层底部之下1米多厚的地层内,碳、氧稳定同位素δ13C和δ18O值的异常变化出现在厚钙质结核层底部之上10厘米到十余米的地层内。据此可确定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厚钙质结核层及上下邻近地层是能够与全球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层大致对比的事件层。综合古生物资料,白垩纪—古近纪之交的撞击事件最早发生于紫泥泉子组下段的顶部,时间是晚白垩世末期,因此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应在厚钙质结核层底部之下,大致与上、下段分界处对应。  本论文根据各学科综合研究成果明确提出了盆地南缘地面和井下白垩系—古近系界线的古生物、岩性、地球化学和电性标志,为盆地南缘资源勘查中确定白垩系—古近系界线提供了准确的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水石铀矿床位于诸广山花岗岩体南部的中心部位,出露岩性主要为燕山期中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及少量的细粒黑云母花岗岩。矿体严格受构造控制,基本存于破碎带中,呈群脉状的形
火山岩油气藏的发现大大拓宽了油气勘探的领域,为石油行业的增储上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论文以当前对火山岩储层展开的多方位勘探研究为背景,以潍北凹陷孔店组火山岩为目标
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分布着典型的岩溶地貌。其生态环境脆弱,人类活动干扰强烈,使得人地矛盾更加尖锐,土地质量恶化,石漠化现象严重,迫切需要进行生态修复。土地利用方式的
学位
低渗透油气藏在油气勘探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低渗透储层的物性很大程度上受到成岩作用的制约,而成岩流体的性质决定了成岩作用的机制,分析成岩流体的性质和流体演化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