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下经济成功突破了传统农业的束缚,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一个经营环境,“林下经济”一词的提出在2003年,随着林下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的迅猛发展,“林下经济”便应运而生。中央明确指出,发展林下经济,既可促进农民增收,又可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下经济是指以林地资源为基础,充分利用林下特有的环境条件,选择适合林下种植养殖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物种,构建和谐稳定的复合林农业系统,或开展其他活动(包括森林景观资源的合理利用等)进行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以取得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的发展林业生产的一种新兴经济模式。本研究主要通过对福建省较为成功的林下经济模式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总结和归纳林下经济发展主要的种养类型、种养模式等内容,并开展三大效益分析评价,针对研究地长汀县和邵武市等地进行深入的实地调研,归纳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经验,提出推广应用模式,为推动我国广大林区做大做强林下经济,同时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建设美丽中国提供重要的实践指导。本文的研究方法为: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实地考察调研法、实证分析法、三大效益分析法、AHP-SWOT分析法。运用以上几种方法,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总结了前人关于林下经济概念、研究方向、效益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2.分析了当今文献中主题为“林下经济”的文章现状;列出了国家层面以及省市层面有关于林下经济的政策,对其核心思想进行总结。3.在对福建省长汀县以及邵武市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发现当地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4.对中国南方林下经济模式进行归纳,列出中国南方经济效益较高的品种。5.对长汀县林下经济发展进行三大效益评价,分析林下经济对当地经济、社会、生态的影响,并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法,对长汀县林下经济模式构建指标体系,对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益进行分析比较。6.利用AHP-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福建省发展林下经济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福建省林下经济层次结构模型和判断矩阵,得出结论,针对结论讨论了福建省林下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本研究结果为:1.2003年提出“林下经济”一个专有名词以来,国内专家学者对于林下经济的定义仍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只能因地而异。本文认为:林下经济是以林地资源为依托,在科学支撑下,充分利用林下资源以及林荫空间,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展农、林、牧、副、渔以及森林景观利用等多项目复合经营以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的的经营手段。对于林下经济的类型大体分为4类,分别为: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国内对于林下经济效益的评价方法并不多,只有5种方法。2.截止至2016年3月份,国内主题为“林下经济”的文献一共有11510篇,国家及以及省市级的林下经济相关政策共有30条,其主要内容基本上围绕着“发展目标、总体要求、指导思想以及相关保障”做出了解释。3.福建省发展林下经济普遍存在的问题有:林农认识不足、缺乏科学技术支撑、规模小、无品牌效应、忽视市场消息,无完善产业链,销售网络不健全、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政府扶持力度不够。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科学管理、提高林农科技水平、由市场主导代替政府主导、建立实质性合作社、引进带头模范以及以生态建设为基础发展林下经济。4.中国南方现有的经济效益较高的林药模式经济作物有42种,林粮模式经济作物有6种;林菜模式26种,林草模式8种,林菌模式6种。5.通过货币量化分析长汀县发展林下经济三大效益可知:长汀县开展林下经济的经济效益为:3.6617×109元;生态效益为:6.1111×108元;社会效益为:6.9659×1010元。由此可见,长汀县在发展林下经济的过程中,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6.通过DEA分析法可知:从综合技术效率来看,长汀县只有:林蛙模式、杨梅采集、农家乐以及森林旅游4项达到了有效的生产状态;从纯技术效率来看,一共有:林禽模式、林畜模式、林蛙模式、杨梅采集、农家乐以及森林旅游这6个项目达到了有效的生产状态;从规模效率来看,只有:林蛙模式、杨梅采集、农家乐以及森林旅游4项达到了有效的生产状态,其他模式都受到了规模效率的影响。7.通过AHP-SWOT分析方法可知:福建省林下经济战略选择的顺序为:SO战略,WO战略,ST战略,最后才是WT战略。